今晚有幸观摩了这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演出,第一次观看以打击乐为专题的音乐会(好像以前学院曾有这样的演出,但因为有事情也就没能去成)。看音乐会的时候,心中不由得冒出这样一想法 : 这个很中国,很民族。热闹的才是中国味道!就像每年春节会有社火,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吵吵闹闹
首先,是各式各样的鼓,即使没有音调,也不会觉得单调。形式不一样,在打鼓的过程中还带走一些表演的色彩,为整场音乐会增添了不少姿色。
其次,是关于演出。让我很佩服的有三个地方。第一点是两位老师表演《牛斗虎》,表演,气势,眼神,韵味。都是一板一眼经过反复琢磨。这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严谨,就像京剧那样,每个眼神该看哪里,每个动作该是什么角度,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就是严谨。表现在音乐中,就会让人感受到与一般不同。
第二点是关于舞台演出会出现的突发状况。之所以会印象深刻就是在今天的演出中,出现了很大的两处“差错”。第一处是在演奏手鼓时,因为人数较多,乐器种类也比较繁多,导致在演出过程中一位演员的鼓没有被拿到台上来。这时没有非洲鼓的演员起身很淡定的走向后台,如果你不仔细观察或许该不会发现出了状况,因为整段音乐并没有停止卡顿,而是一直保持流畅的演出。
第二处就是上图,演奏的是绛州鼓乐《老鼠娶亲》,从图片可以看到服装很具有视觉效果,从我现场观看的听觉和动态的视觉来看,用这句话说,很表演!他们已经不单单是在演奏音乐了,而是在表演,包括老鼠的动作,心理活动,每个细节,虽没有语言,却胜有声。真的做的很到位!而我之所以会说这个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图片,会不会发现有一根鼓棒掉在了地上!对,这就是一个大事故,演出现场的大事故。可是,假如你并没有仔细观察,或许,你并不会发现。因为凭借多年的演出经验,这种临危不变,淡定从容的继续演出,让我佩服。并且,即使少了一只鼓棒,你也不会觉得整首音乐缺少什么。
这就是考验应变能力,所以说舞台素养很重要。不单单是技术,演出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过硬的心理。不管发生什么,音乐一旦开始演奏,便不能停!
以上是关于演出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接下来想说说联想到的一些思考。
关于这幅图,当后台人员把乐器搬到台前时,我心里还在嘀咕,是不是弄错了,这么高(右一)的乐器,那么低的凳子,要怎么演奏。于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演出,发现既然在我眼里看起来不太合适的搭配,其实反而是这样有意安排。一看关于这首作品的简介,便了解一二。这首作品《拉呱》题目是民间土语,为闲聊之意。而我们看到的乐器是有两块高音板鼓,一块次中音板鼓,一块中低音板鼓和手板。
以上,是关于这首作品知识的硬干货。我的联想有两点:
1、同样的是4件不同音高的乐器,同样的是在描述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场景,让我不禁想起来不久前描述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2、既然说到弦乐,今天看到的是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专场,当看到鼓的那一刹那,我条件反射的是:土鼓☞木鼓☞铜鼓。对,没错,这就是我们最早的乐器鼓!所以,我想,这应该绝对,一定肯定是中国的,是民族的,是自己老祖宗的乐器!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以前一直以为琵琶呀这些乐器都是中国的,后来学习之后才了解到,并不是,而是从西域等地交流传到中原的音乐!汉唐代的音乐发达,也是因为交流频繁。这时候我有些疑惑,那到底真正属于中国的音乐是什么?难道就没有吗?
嗯,这个问题有待思考!
我还联想到前不久看的那部电影,里面男一号的角色就是一位大唐鼓专业的民族打击乐的学生。还记得剧中的那么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然很土,多念几遍,还是很土。可是当真正与国家民族感并肩时,你会发现,这是骄傲,是荣誉,更是责任。保护传承民族的音乐,是应尽的义务。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名字很普通的电影,却能获得如此高的评分。获得共鸣的电影,不仅仅是说音乐,还是在告诉每位学音乐的人,你们是未来,是继承者。
就像举行这样的音乐会,我想,其中意义之一就是为了让中国民族的音乐传播,发扬,光大。
民族即世界,音乐不分国界,但是音乐家有祖国!
2017.8.30 坚持写作的第4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