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米其林 美食 中西餐 文化
食商 匠人精神 咖啡基因
体验至上 评星等级
共计1655字|建议阅读5分钟
说道米其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米其林汽车轮胎,但殊不知那个世界顶级餐饮的米其林等级标准也是出自于此。我想任谁也想不到,一家做轮胎的公司竟然会和美食扯得上关系,不但有关系而且还成为了餐厅档次的标志。
因此,能够被评定为米其林的餐厅,无论是一星、二星还是三星都可以说是一种荣耀,其后带来的品牌效应自然也不必多讲。前不久,因日本东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数寄屋桥次郎店的热传,让米其林的餐厅星级重新被我们所熟知。
但是,为我们所不知的是成为米其林餐厅星级的难度是非常苛刻的,甚至可以说是偏执。我们知道,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评定是经过美食品鉴员进行筛选的,他们会悄悄地隐瞒身份潜入住宿和品鉴,并且根据餐厅的食物、用餐环境、服务以及酒的搭配综合评估。
不得不服的是,最终的评定,都是由N个品鉴员一年12次的造访,以及米其林总部评审才能敲定。
1.
今天偶尔听闻吴老师对于米其林餐厅指南的讲解,在他的一次乔治斯米其林三星法国餐厅的用餐体验,从最开始的甜点、开胃菜、副菜,再到正餐、主甜点、送甜点,不觉中自己也被带入了这家乔治斯法国餐厅,隐约中为三星级餐厅流程设计之巧妙、菜品搭配之精致,以及服务水平之人性所叹服。
与其说是在品味美食,不如说是在鉴赏把玩艺术。
这也难怪很多人不惜一掷千金,或者即使提前数月预约等待也在所不惜。突然间好像明白,“愿为裙下死,做鬼也风流”的风情,以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痴迷。
2.
除了这些感受外,更多的是对于餐饮文化的的传承和发扬上面的思考。
对比中餐和他国餐系,突然又想到之前谈到的毕升雕版印刷术和古腾堡的铅锡合金活字的技术,这就像中餐和西餐的另一个版本,不自觉地又让我们思考中西方底层认知的差异,这时候“匠人精神”这个词又浮现在心头。
当然,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上得了档次的餐厅,可能不管是服务还是装饰都可以齐肩这些顶级餐厅,而且在港澳沪地区也都有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存在。
但是从整体中餐在全球的地位来看,你会总感觉差那么一点什么东西,而这个恰恰是西餐闻名而中餐在全球范围不温不火的原因,我想这个东西应该就是“基因”,一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而具有品牌效应的基因。
这就类似于星巴克咖啡,我们知道与咖啡相关的业态无非是速溶咖啡、连锁店或者卖咖啡豆,而星巴克却可以把他做成全球级别的,这也就是类似于米其林餐厅员工收入之所以可以比肩谷歌员工和好莱坞的缘故。
而谈到自己最喜欢的美食,由于个人是苏浙一带,所以对于苏菜还是情有独钟,江苏菜系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扬州菜清淡适口,刀工精细;苏州菜口味趋甜,清雅多姿。
3.
我个人自知基本上属于“食商”比较低的人,对于不管什么菜基本上不是太在意,但是对于吃我还是“食色者也”,也就是我对于菜品无感,而对于用餐的环境和餐食的美感度比较在意的。我常常会因为一家餐厅环境不喜欢而再也不做回头客,而也会因为一道菜的样式不是那么好看精致而再也不去点。
具体就是首先将油炼制八分热,把葱姜蒜放入油中,然后将土豆切成丝状过水下锅,翻炒至七分熟后然后取出。接下来将鸡蛋分离,取出其中的蛋黄部分,然后将其和过油的土豆丝在一起搅拌,同时添加淀粉少许,待蛋黄和土豆丝基本上呈现胶粘在一起的黏合状后,再次将其混合物置入锅中爆炒。
最后就可以出锅啦,重入盘中观则通体金黄,呷一条品尝外酥里嫩,又香又脆,由于整体看上去土豆的“黄”带上鸡蛋的“黄”,因此美其名曰“太上皇”,意为“皇上加皇”。
4.
这也是我仅会做的一道菜,回想起当时的感受,好像自己不是在做菜,而是在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其间注入了自我的情感和精力,所以菜品有价而艺术无价。
而在当下,除了被每天忙碌于各种洪流之中,更要学会享受这繁华匆匆世界背后的,关上门来打量自己的点滴,这也不失为一种独特别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