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篇
10.计划
11.严谨
12.远见
13.反思
14.我眼里的德国人
10. 计划
早有耳闻,德国人爱做计划。即使约定见面,也要提前打招呼。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要先询问对方。对方查看了日历表以后,回答说好,约定才算有效,然后“见面”进入他们的日程表。而一旦约好,就不能轻易更改,除非生病或者家里出了意外……不打招呼贸然拜访会被视为没有礼貌,很奇怪。没来德国之前,对他们这个习惯我很嗤之以鼻,觉得一板一眼的生活多无趣!一切都在掌控中,毫无惊喜可言。后来和德国家庭一起生活,看到了很多我之前不曾想过的、做计划的好处。比如:做事效率高、总有备用计划,不会手足无措……互惠家庭会提前做好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一年的计划。家妈有两个手机,一个手机用来打电话、发信息;一个专门用来做计划。计划内容有关工作、家庭、朋友……打开手机日历,在对应的日期时间中,输入要做的事情。
工作: 几点开会?在哪儿开?和谁开?开会内容?……
家庭: 孩子理发时间;清洁阿姨来家里打扫卫生时间;师傅来家里维修警铃时间;园艺师来家里修剪花园时间;
朋友: 和老友前一年约好的狂欢节庆祝时间;需要为狂欢节准备的东西;住在慕尼黑的老同学要来拜访的时间;父母来家中小住的时间;家人朋友生日时间……家庭大事小事统统都进到家爸家妈的手机日历里躺着,输入完成,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就行,效率很高。我主要关注孩子的日程活动,除了手机日历,他们厨房墙上还挂了一个很大的纸质日历,家妈会把当月的计划用圆珠笔写上去,包括: 孩子足球训练时间、游泳时间、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在家里玩耍的时间、每月一次的理发时间、去诊所时间、学校运动会时间、家妈或家爸出差时间……早上大家一起用餐,我就重复一次今天的计划,有问题再及时地提出来。德国人常常说的口头语:“Alles in Ordnung!”(一切有序);“Alles unter Kontrolle”(一切都在控制中);“Alles ok”(一切都好)。我想,计划都做到这个程度了,能不都好吗?
不过家庭没有想象那么夸张。他们生活张弛有度,不太随意,也不太紧绷,并没有一周七天都照日程表做事。周一到周五,工作时间需要效率,所以基本全部按计划做事;到了周末就很随意,睡觉睡到自然醒,起床听音乐,吃早餐,给植物浇水,坐在花园喝咖啡,聊天逗趣。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再一起骑自行车到外面兜风,或者去购物中心走走,到甜品店买冰淇淋,坐在露天下享受日光浴……
11. 严谨
柴静在《看见》中写到:“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的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德国人却把“精确”当做他们生活的常态。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个别作风严谨的人。而德国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人都很严谨,让人感叹的同时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他们的严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我的互惠家庭行事作风、德国公交站台、科隆大教堂可见一斑。家庭买了一幅画,打算装饰客厅,请了他们在艺术馆工作的朋友,来家里看看,给点建议,看挂在什么位置合适。看完以后,大概的位置确定了,家爸很自然地拿出本子和笔,写下长、高、宽,准备第二天装订。
通常和德国人约好了几点见面,就一定要准时出现,过早过晚都礼貌。
一次家妈带孩子去看诊,家妈公司临时出了意外,迟到了15分钟,医生非常生气,告诉家妈,如果迟到可以取消会议。
家庭厨房用具一应俱全,像一个实验室。家妈做蛋糕的时候,每种食材都要仔细称重;
德国公交站站牌上不仅标有首尾班次时间,还写着一天中每一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比如6点12分。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人用这种“慢功细活”打造了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虽然年代久远,但因设计科学,保养得当,至今仍深受居民喜爱。
但事无绝对,德国铁路常常迟到就成为一个例外。
12. 远见
偶然一次看《圆桌派》,李枚瑾教授在节目上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她说:“人的思维有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犯罪人很多都缺乏时间思维,而时间思维是一生的事。中华民族也有这个缺点,中国人应付现实特别好,但是长远的东西我们做得不够。而德国这个民族它的特点,比如德语,十六个格,从句套从句。翻译黑格尔的著作,翻到三篇没找到一个句号,这是哲学思维,长句特别多,好处是你说多远最后还得拉回来;但也有很多说长句的,说出去就回不来了,忘了说到了哪。
所以德语就训练这个民族,长远思维;
而中华民族词汇都是块状的,短句多,所以我们很多问题都是考虑到眼前的比较多。
因为思维的定义,就是借助语言符号,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德语决定了德国这个民族思维特别长远,做很多事情都有设计,而且设计的都是五十年以上。” 比如,德国人给青岛盖的建筑,100多年来,都还很好。而中华民族它的思维,中文块状,解决现实。比如: 1900年盖的房子,好多楼房没车库,就没想到十年、二十年城市会发展到什么样。
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不过李枚瑾教授提出“德国人思考得很长远,不仅仅只看眼前”这点,从我互惠家庭的做法上可见一斑。
1. 孩子虽然只有7岁,但从他出生以后,家爸家妈就为他开了一个银行账户。每当孩子从父母或别的亲人那儿收到钱,就会存进他的账户。
2. 孩子有糖尿病,家爸家妈会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比如: 吃饭前孩子先估测食物碳水化合物,父母再告诉他正确答案,常常训练,现在孩子估测基本准确,误差很小。这样做是以防孩子独处时不知道大概要输入的数值,陷入危险。
3. 孩子上学,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本来每天中午去学校计算孩子午餐食物含量是我的工作,家妈却花更多时间训练学校老师处理。
4. 孩子有一段时间一周去一次离家不远的青少年中心,在那儿可以做手工、做陶艺、画画、玩桌上足球、在花园踢球……家妈就去那儿耐心地给工作人员讲解怎么处理糖尿病问题、开糖尿病主题的演讲……
5. 孩子暑假,外公外婆打算独自带孙子去一个小岛上度假,9天时间。因为得了糖尿病的缘故,孩子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离开过父母。外公外婆也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处理某些问题。家爸家妈没有草草拒绝,相反他们认为这是训练孩子独立性的绝佳机会,于是他们联系了一个糖尿病主治医生,这个医生刚好这期间也在小岛附近度假,可以帮孩子处理一些难的问题,但别的他们可以自己搞定,比如计算食物含量,量血糖等等。后来度假结束,孩子健康安全地回来了。从此,他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不会太糟糕。
从家爸家妈的一系列决定可以看出,他们没打算简单地依靠某一方解决问题,而是愿意花眼前的更多时间,给孩子创造更多可能的解决办法,比如依靠孩子自己、学校老师、青少年中心负责老师,外公外婆……他们在创造一个氛围,让孩子相信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办法,不要仅仅依靠一方,并且做决定要看得长远。
《时间的朋友》一段话说得好:有一些人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基督山伯爵》故事中的人物就厉害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也再次觉得这样巨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不是吗?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几年、几十年以后,然后给自己制定了计划,严格地执行下去,那么 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13. 反思
心理学家说,“反思是人类最复杂、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德国是一个善于反思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国家,这种品质使德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如今,德国护照拥有177个国家免签,名列全球第一,这是他们的声誉被全世界认可的体现。可是这个国家并非一直被全世界接纳,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犯过错,给全人类都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但德国战后反思“纳粹”,进行了长达60年的检讨,他们积极弥补,才再次赢得尊重。1994年,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严禁使用一切纳粹标志和符号,不准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更禁止对纳粹头子希特勒的宣传活动;不允许保留希特勒的坟墓和纪念物;不允许出版希特勒著作《我的奋斗》等;不允许对总统称元首;否定、歪曲、篡改历史真相者,可被判处3-5年徒刑……在德国纪念希特勒和宣传纳粹是犯法的,与之相对,日本政府歌颂军国主义,歌颂战犯的做法就让人很难理解了。德国对本民族应当承担的责任有客观和清醒的认识,他们直面错误,勇于承担,德国政府一直真诚地向世人道歉。联邦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奥多尔·豪斯、阿登纳、赫尔佐克、约翰内斯、科尔、谢尔等人代表德国国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前后两任总理下跪道歉……除了道歉,德国政府还将多处纳粹集中营遗迹设为记念馆,供国民免费参观,场馆内设有语音讲解、历史图片、日记等……让子孙儿女谨记奥斯维辛集中营死去的无辜民众,给这一代、下一代的德国人以警醒、以反思。此外,学校教科书上也增设有法西斯罪恶的内容。我去柏林参观过两次,这里有很多纳粹时期的景点: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柏林犹太博物馆、恐怖刑场……德国人在勇敢而峻厉地承担历史责任,他们在像世人展示,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14. 我眼里的德国人
Ⅰ. 不轻易信任,一旦信任将100%信任;
家爸家妈优先考虑产品质量,其次才是价格。如果产品质量好,价格也在承受范围内,他们就会信任这个产品,从此一直使用这家公司的产品,又或者是一个人的服务。比如:家里的清洁阿姨,几年来是同一个人;家爸家妈买衣服,几乎所有服装都是同一个品牌;家里的餐具也出自同一个地方……但如果失去了他们的信任,即使你承诺将来会做得更好,他们也不再将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Ⅱ.小家庭为单位
德国家庭通常是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不和老人同住。老人没有义务照顾孩子,他们有权安享晚年,和老伴儿出去旅行也好、和朋友出去喝咖啡聊天也好,或者偶尔来看看孩子们也好,都是他们自己的意愿。他们自由地安排时间,子女也非常理解和支持父母的选择。我的互惠家庭中,家爸的父母一个月都会来家里住几天,他们不用做任何事,自己感到自在就好,双方都很轻松。但老人们也没有权利对儿子,儿媳,以及孙子的事情指手画脚。
他们小家庭出现矛盾,那是他们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空间解决争端,老人们是不能卷入进来的。有时候家妈的婆婆会问她:“哎,你老公在哪儿呢?”她不会说:“你看见我儿子了吗?”,非常有趣。
要是家爸的父母有时候在儿子家里住得不开心了,也只会跟老伴儿发发牢骚;家妈也只会跟家爸发发牢骚……
他们很懂得尊重彼此的空间。
Ⅲ. 互惠家庭“拎得清”
一. 家爸家妈“拎得清”
德国人没有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应酬”。在他们看来,工作就是工作,同事就是同事,家人就是家人。工作时间高效率地工作、下班时间好好放松、度假时间尽情地玩儿;
“拎得清”,有很多好处。
1. 同事或是下属工作出了差错,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提出。对方不会觉得针对他们个人,而是针对事情本身,工作效率很高;
2. 亲人朋友非常重要。他们花很多时间和家人相处、常常联系朋友,偶尔相互登门拜访,有利于家庭关系、朋友圈的稳固。而且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往来,双方仅仅看重对方的性格和为人,友谊更加纯粹。
二.孩子“拎得清”
孩子想看电视,给妈妈打电话商量。
孩子:“妈妈,我想看电视。可以吗?” 妈妈:“宝贝儿,现在不可以看电视,你知道规矩的。”孩子委屈地又问:“好吧,妈妈。那我可以吃几颗巧克力吗?”妈妈:“你现在血糖多少?”孩子:“210。”(比较高的数值,不应该吃甜食。)妈妈:“不好意思,也不可以吃巧克力。” 孩子大声哭起来。电话一旁的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爸爸听不下去了,不能再任由儿子无理取闹。于是爸爸呵斥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儿子,请停止你这无理的举动!” 孩子更加火冒三丈,跟爸爸妈妈说了拜拜后,就挂了电话。我看着这一幕,好奇地问他,“为啥爸爸说了以后你更生气了?”孩子气鼓鼓的说:“我在跟妈妈讲话,又没跟爸爸讲。他不应该硬参和进来!” 还真是,偶尔饭桌吃饭,家爸家妈闹矛盾,孩子一脸淡定地继续开心吃,他说,爸爸妈妈吵架,又不是跟我吵,我没道理生气啊!
Ⅳ. 德国人太直接?
中国人“中庸之道”,“看破不说破”,总会给事情留有余地。德国人直接了当,有问题直接提出来,他们不考虑你的心情,对事不对人。事情解决了以后,这事儿也就过去了。文化差异,最初受不了,后来习惯了,觉得直接说透反而更好,不会积怨,而且有利于解决问题。
Ⅴ. 德国人不喜欢“不懂装懂”
做互惠一年以后回想起来,自己前几个月提了好些简单幼稚的问题,不过家爸家妈都非常耐心地为我解答。他们总是说:“你有问题,请直接问我们。” 家妈上班的公司有很多外国员工,包括中国员工。家妈一次提起,中国员工在老板提问时,都没有说话,只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后来项目出问题了,他们才解释说当时没听懂。
家妈说: “ 我们希望有问题当面提,不懂装懂对谁都没有好处。”
Ⅵ. 当你的利益受损时,你有权通过正当渠道讨回
一次偶然跟家爸提起,交了很多钱的语言班,上课时间比他们承诺的要少一半。家爸听完,皱了皱眉,让我把相关资料给他看。看完以后,他立刻给语言学校写了一封邮件,明确地指出问题所在: 我交的学费、少的课时、应该退的学费……本来不抱有任何要回钱的打算,结果两周以后,退款神奇地回到了我的账户上。还有一次我去西班牙旅行,买了一家航空公司的机票。旅行回来,跟互惠家庭分享趣事,提起别的都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回程航班延误了四小时。家妈立刻查该航空公司网站,发现规定上写着,延误超过四小时要退款。他们于是帮我写了邮件,一个月以后,来回航空费退回到我的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