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中学女同学最近非常焦虑,她女儿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但到了初三的关键时刻,成绩却一落千丈,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厌学情绪,无论她怎么和女儿沟通,都无济于事。作为全职妈妈的她,是同学们公认的虎妈,把女儿的生活和学习安排的井井有条,而女儿的优异成绩是她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但如今这种成就瞬间崩塌,女儿依然我行我素,而她自己却处在崩溃的边缘,家庭气氛可想而知,欢声笑语消失了,和颜悦色消失了,有的只是争吵后的沉默和啜泣。
也许你会说青春期的叛逆很正常,只不过我说的故事有些极端了,可是我依然可以说出很多青春期不叛逆的故事。从脑科学角度分析,十几岁的孩子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会有很多新的想法,但这并不能和叛逆划上等号,硬币也有它的两面,这样的变化可以导致孩子更具活力,也可以让孩子陷入出格的行为,而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地很成熟,所以往往不知道他们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习惯于让孩子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哪怕孩子不愿意,会哭闹,但一会儿看到其他新鲜的事物,也就把先前的事情忘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明确想法和需求,如果我们依然把他们当成四、五岁的孩子,还是以一种共生的心态来处理亲子关系,而不是逐步承认孩子的独立性,依然以家长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来对孩子指手画脚,就会导致以下结果:
1.孩子会疏远你,不和你说话。“和你说了你也不明白。”这是挂在孩子嘴边唯一的一句话。反思我们和我孩子的沟通模式,通常是试图让孩子去接受我们的标准,打压孩子的想法。所以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也不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孩子只能埋葬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不可能被家长接受,甚至连说出来都不安全。
2.孩子会用反常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别的方式来得到满足,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通常是自我破坏,同时也会破坏与亲人的关系,影响正常的生活。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怪物,真正的怪兽是堆积如山的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需求,而暴饮暴食、厌学、偷窃、说谎、自残、欺凌弱小等行为都是用来表达需求等不到满足的绝望。
那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也许过去我们太过追求控制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做到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那么从现在这一刻开始,父母要从中心舞台退出变为配角,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自主空间,逐步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做孩子的盟友。而不是继续利用谴责和惩罚,这会不可避免地削弱沟通,甚至彻底关闭孩子和你的沟通之门。
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有难度:
首先,父母必须放下自恋,避免自己盛气凌人的样子,让孩子不再感觉父母要强行安排他的一切,创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在为家庭事务做决策时,也能适当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并将其纳入决策考虑之中。
其次,当孩子说出对你不礼貌的话或者做出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以“你”开头来谴责孩子,而是以“我”开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再试图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对你说出了不礼貌的话,你可以告诉孩子:“听到你说这样的话,我感到很伤心,我想你也不希望别人这样说你,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愿意弄明白,你这样说是有什么原因吗?也许我能帮上忙。”
最后,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允许孩子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安全范围?比如,孩子一直学钢琴,快要考级的时候,孩子和你说不想去考了,因为她觉得考级没意思,她更喜欢创作一些好玩的音乐,而她现在的技术已经够用了,那么你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决定。而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比如孩子不喜欢数学,特别讨厌数学作业,因为她觉得每次数学作业她都不会做,感到很沮丧,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告诉孩子并不是她不行,而是数学技能有待提高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逐步从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着手解决,并对她的进步给予鼓励,这需要时间,也许一段时间内她的数学作业都做不完,老师会找你,但你要顶住压力。
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极其棘手和复杂的问题,叛逆往往是常年父母压制的积累所导致。我和我同学说,给女儿一段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她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孩子才会逐步转变对她的看法,当孩子愿意和她敞开心扉沟通时,改善的契机就到了。焦虑、抑郁都不能解决问题,让我们做孩子的盟友,而不是孩子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