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说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提到了尤其喜欢推理小说,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东野圭吾的恶意,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1.故事梗概
- - 以下内容属于剧透 建议看原书 - -
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三个人 野野口修 加贺恭一郎 和 日高
主要故事描述的是野野口修杀害了日高,然后创造了一个杀人动机:日高抓住他的把柄让它成为影子作家,然后一时冲动杀死日高。事实是野野口修就是为了贬低日高并且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弱者,从中获利。
这样概括这本书我觉得也很惭愧,因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带着你一步一步的打脸,然后最后知道真相之后感觉背后一凉,觉得人竟能抱有如此恶意。再次推荐大家阅读原著。
文章的结构也是丝丝入扣。第一章事件之章是野野口修的手记,从他的角度描述案情。第二章疑惑之章是加贺的视角,对案件的层层分析。第三章解决之章有切换回了野野口修的手记,记录了加贺侦破案件锁定他是真正凶手,然而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探究之章和告白之章讲述的是虽然案件结束,但是加贺却不满于野野口修的一时冲动的杀人动机,去寻求真正动机经过。然而这些才是野野口修想要真正传达给加贺的。之后三章过去之章以及真正的真相之章是加贺在了解完动机之后仍觉得有疑惑,当把这些疑惑都解开之后,真正的真相跃然纸上,展现出了人最冰冷的恶意。
虽然不是作家,但是也觉得这样的结构真的很巧妙,很吸引人。让你真的无法放下这本书。每次都是貌似结束但又开启了新的一轮探索。如果让我我评价这本书,大部分推理小说与前三章相匹配,着眼于案件起因经过结果。好的作品又加上研究和告白之章的内容,讲故事完整化,人物丰满化,将文章从理性推理到感性思考。这本书后半段完全推翻了之前的所有假设,让人读到最后不是豁然开朗而是不寒而栗… 全书人物的性格变换速度很快:就野野口修而言,作为读者看待这个人物:主人公➡️凶手➡️受剥削的被害人➡️(儿时施暴的围观者)➡️充满恶意的人。
这本书不单单是一个案件,舆论轰炸的控诉,校园欺凌的痛斥,最后让读者看到人性的极恶。
2.除了案件本身的思考
(1)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督导扮家家酒而已。”这是野野口修在前半部分说的一句话。抛开人物和剧情不讲,这句话本身就值得思考。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本无问题,但是越长大越会发现学习这件事情其实是靠个人的主观意识,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决定的,教师似乎是以一个答疑者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觉得老师教的就是考的,就是有用的,就是对的,把学不好的问题归结于老师。老师也更多注重的授之以鱼。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不会学习了,教师也有可能陷入我用尽所能教你了,自我已经满足的状态。脱离师生关系着一层级来看,每个人都是个体,除了父母没有谁有义务为你付出,所以抱怨有些东西没有人教过你这可能是最愚蠢的一句话了… 以上内容与这本书没有任何关系,纯粹基于这句话的思考。
(2)书中舆论压力贯穿始终,从最早对被害人的围追堵截,到中间不关心事情真相只关心抄袭这一噱头,不明真相的人们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和愉悦肆意践踏所有涉事人员。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书中恶意的一部分。关于键盘侠什么的我也不想过多讨论。只希望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立场,其实我真的觉得讲的再粗糙一点,网上的信息,娱乐圈的情况,各个领域大佬的生活和自己有一丁点关系吗?没有。甚至连谈资都算不上,当你想去了解的时候已经是浪费时间了。
(3)校园暴力也是老生常谈了,也不想多说。书中也描述了因校园暴力而起的,之后对人心的一些深远的影响。其实比受害者更难走出阴暗的是被迫协助施暴者,这样的人内心的伤可能是更不容易抹去的。
(4)第一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书中最后加贺觉得最奇怪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自己总是被牵着鼻子走,掉入了野野口修的陷阱。就是因为在读野野口修的手记的时候一个很不经意的地方,让加贺第一时间对日高有了错误的印象。这也是他觉得野野口修最高明的一点。那么也就说明了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为什么有的人在不同人口中完全不一样也和这个有关吧。所以要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因为你不知道什么举动就是你在什么人眼里的第一印象。
说了很多和书的内容无关的东西,其实也是不想太过于涉及书本的内容。其实写着写着我也觉得很尴尬,因为就像是很多翻拍的电影毁了原著一样,不好的读后感也会影响别人对书的印象。所以还是极力推荐这本书,绝对能给你强大的内心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