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一颗诗意之心,便可诗意地栖居!
文/水流云在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诗情画意的?什么样的人才能闲情逸致地生活?怎样行云流水地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了我十多年。这个春节有幸徜徉于《中华诗词大会》,顿时醍醐灌顶——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浩瀚璀璨的诗词长河从远古涓涓而来,从细致隽永的诗经到想象丰富的楚辞;从辞藻华丽的汉韵到气象雄伟的唐音;从清新婉约的宋调到雅俗共赏的元曲……都值得我们矢志不渝地细细品读,坚持不懈地储备。曾经总以为才华横溢必定跟年龄,学历有关。实则不然,《中华诗词大会》最小年龄七岁,最低学历的只读了四年书。但因为贵在储备,让他们走进了《中华诗词大会》比赛擂台。《劝学篇》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问也是如此,贵在积蓄,但又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蕴藏着特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都需要我们沉淀下来,细细咀嚼,内化于心。否则烂熟于心的诗句也会樯橹灰飞烟灭,就像《中华诗词大会》中很多名诗名句,突然间却望而却步,或是张冠李戴,抑或是牛头不对马嘴。反之,也能像高中生武亦姝霸气抗衡北大博士陈更。读背是储备的第一步,但通透是储备的第二步,而活用则是储备的第三步。储备诗词中那些最质朴的道理,最天真的表达,最简单的文化常识,最动人的真情,或许某境遇,恰恰是我们最为享受的,最能成为沁入心扉的最丰厚的灵丹妙药。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十有八九中更需一份旷达。诗书能开阔视野,能增长才干,能养家糊口,也能功成名就,但终极目标是滋润心灵,升华灵魂。曾经我们是迫于学业或师长的压力,无奈走进诗书;而今我更希望是因为心灵的饥渴走进诗书,即便是病魔的折磨,也能像白茹云手捧诗卷,在字里行间中寻求一剂止痛药;或是像彭超一样,面对断臂的残缺,在诗词歌赋中寻找到美丽蜕变;抑或是像王海军口吟几页词阕,让单调的修车摊前如诗如画……命运让他们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历了生命赐予的疼痛,煎熬;而诗词的润泽让他们的灵魂旷达,从而睿智地把所有的苦难都兑换成生命的个人财富,并反哺自己的生命。既而让我肃然起敬:人世间最大的苦难并非生老病死,而是在于生老病死的自我放弃。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璀璨的文明底蕴,还应彰显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应该洋溢出炙热的心灵温度,从而更好地拯救人间沧桑,生灵涂炭。
生活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还有诗和远方。所谓的诗意,无所谓男女老少,健康疾病,寒门望族,民族种类,国家地域,才学深浅,文理之别,职业分工,地位高低等参差之别,只关乎心境。若能静坐山间听松涛鸟鸣,安守日月对夜独酌,遨游花海落泪伤怀,临亭台楼阁登高……每每于此,清寂如歌,落笔成诗,缕缕情愫弥漫柔软的心房。常怀一颗诗词之心,便可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