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一好友发来信息:“我好像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了。”
她也没遇到什么大事儿,只不过是三十出头还没嫁人。家里人趁过年安排了一场接一场的相亲,就差给她挂上“打折促销”“娶到就赚到”的广告牌去游街了。
她觉得简直屈辱。
长大了要结婚,要生孩子,要挣钱,要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规矩。
成人世界的这些规矩约定俗成,很少有人会质疑。
长大了,要做的事儿多了,快乐就少了。大部分的快乐,好像都留在了童年,少年也许还有些许残留。
长大了不守规矩行不行?不长大行不行?
带着这些困惑,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
01 /
人一辈子,最无力的事情可能就是长大本身了。就像丰子恺说的“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
每个人的长大,都是和成人世界的一场战争。最后被打败,被俘虏。少数几个没被打败的人,统统被当成异类,形单影只地在这个世界上游荡。
“你是个十分、十分奇怪的孩子。”
霍尔顿,一个16岁的高中生,正处在这场战争的胶着期,胜负马上就要见分晓。
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校长找他谈话,他左一个“我操”,右一个“他妈的”。
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开除了,妹妹断定“爸爸会要你的命”。
这次开除他的学校叫潘西,所有人都觉得它很好,它也确实在教育界享有盛誉。但霍尔顿只觉得那是一个到处是窃贼、伪君子的地方。
校园里连一匹马的影子都看不到,却在上千本杂志上打广告:一个翩翩少年骑马跨过栅栏;
校长只愿和开车来的家长握手和谈笑,对看起来没钱没地位的家长爱答不理;
室友要么是邋遢小王子,满脸粉刺,鼻腔炎、口臭、灰指甲,从来不刷的牙齿上像长满了绿苔藓;
要么是自恋狂,刚认识的姑娘,连名字都不清楚就约出去鬼混,却要别人替自己写作文;
七十岁的老教授穿着旧得像是刚出生就裹在身上的睡袍,露着瘦骨嶙峋的胸脯和苍白干瘪又多毛的小腿……
这一切,都叫霍尔顿讨厌得很。
他不仅讨厌校长、室友和教授,还讨厌父母、兄弟、女朋友,也讨厌房子、马路、空气。他讨厌所有的一切。
一切在他看来全都是臭狗屎。
“我痛恨一切。”
如果说鲁迅的书字里行间就两个字:吃人。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字里行间也只有两个字:fuck you!
满篇都是“他妈的”“混账”“婊子养的”“大杂种”“屁”……简直像是脏话大合集。
七十年前,书刚出版,很多家长、老师将其列为孩子的禁书,但阻止不了青少年对它的疯狂追捧。
如今,《麦田里的守望者》全球销售已经超过六千万册,足足影响了几代人,很多高中和大学已经将其列为了课外必读书目,被誉为是通往青少年心里的一把钥匙。
02 /
准确地说,霍尔顿讨厌的不是所有的一切,而是成人世界的一切。因为他看不惯假模假式的虚伪。
《麦田里的守望者》只讲了霍尔顿被学校开除,独自离校在纽约游荡的三天里发生的事情。
历史考试,写上答案就成了篡改历史,交白卷又不太好意思。干脆给老师写几句话:你觉得我不能及格就打不及格吧,别不好意思。搞得老师反而过意不去,非要找他解释自己实在没办法给他及格。其实霍尔顿根本不在乎。他连被开除都不在乎。
室友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出去鬼混,他明明心里不痛快又不好直说,莫名其妙和人打一架,被打得鼻青脸肿,半夜三更溜出学校去纽约,连再见都没好好说一声。
在火车上偶遇同学的妈妈。同学明明是个在澡堂里用毛巾抽别人屁股的混蛋,偏偏要一通胡扯说别人是英雄,还说大家都要选他当班长。看着坐对面的老阿姨被糊弄得一愣一愣的,内心比阿姨还得意。
一个人在廉价小旅店里无事可做,给曾经见过一面的妓女打电话,被对方三言两语就给打发了。
去酒吧,别人压根儿不卖酒给未成年人,只能喝可乐;遇见三个外地来旅游的女人,搭讪不成功,倒当冤大头买了三个人的单。
半夜回到小旅馆,开电梯的大叔问“要不要叫个姑娘玩玩”。姑娘是叫来了,一个劲儿只管催赶紧完事儿拿钱走人。霍尔顿还是童子身,临阵不知所措,要和姑娘坐着聊天。说好是5美元一次,姑娘却要10美元。霍尔顿不答应,姑娘带着保安回来拿。嘴硬骂人家是抢劫犯,好汉吃了眼前亏,不仅钱被拿走,又挨了顿打。
半夜摸回家,见完9岁的妹妹菲苾,怕被父母发现就去老师家借宿。老师却是个同性恋,半夜爬起来抚摸霍尔顿的头。于是他只好去车站的椅子上胡乱睡了一晚上。
书中虽然只写了霍尔顿三天的遭遇,但每个人都能在霍尔顿身上看到自己的整个青春。
七十年来,霍尔顿一直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没有谁觉得他是个应该离得越远越好的坏榜样。相反,他是那么亲切。
霍尔顿喜欢把鸭舌帽反着戴,大街上从此都是反戴鸭舌帽的痞痞的少年。霍尔顿的手套被偷了,大量少年冬天不再戴手套。
垮掉的一代急坏了敦厚长者,以为社会就要葬送在他们手里。我们现在也一样,同样忧国忧民的敦厚长者总在说80后、90后是不靠谱的一代(马上就轮到00后了),伟大事业再没接班人。
最后大家觉得霍尔顿有精神病,父母把他送进了精神疗养院。
可不管表面看起来多正常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霍尔顿。
03 /
从某种意义来讲,成长一种跌落。
16岁少年,往前看是成年世界的虚伪,往后看是童年世界的纯真,正好在跌落的悬崖边。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会凝视你。霍尔顿就站在悬崖边上,凝视成人世界的深渊,很恐惧,也很鄙视。
“长大,是必经的溃烂。”
“我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
“还是个孩子”一直是最好的保护伞。一旦长大,直接暴露在社会现实中,就要面对各种责任和压力,不仅没了保护伞,现实还会对你有很多苛责。
大家开始和你谈各种好的,不好的,明朗的,晦暗的成年规则,像一根一根的锁链,把你的肉体和灵魂都捆住。很多不需要做,不想做,不屑做的事情,在这套规则下,统统必须做。
成人的世界里,有一套生存的法则叫“成熟”,专门和“童真”为敌。如果你学不会,就会被说成是“幼稚”。
“人是场大家按照规则进行比赛的球赛。”
“我老是跟人说‘遇到你真高兴’,其实我见到他可一点都不高兴。但你要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
“我得去坐办公室,挣许许多多的钱,乘出租车或公共汽车去上班。”
在霍尔顿16岁的眼睛里,成人世界到处都充斥着四个字:假模假式。让他烦躁不安,但又无法逃脱。除了骂脏话,毫无办法。
年龄的增长更直接的是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困惑又好奇,不屑又渴望。比如性,比如女人。
“性这东西,我的确不太了解。”
“女人,老天爷,她们真能让你发疯。”
面对操蛋的现实,霍尔顿除了咒骂,最先想到的就是逃跑。他想去大西部隐居,住在溪边的一栋小房子里,冬天亲自上山打柴。
逃避,固然是最直接的办法。但只要你不是甘心做一只鸵鸟,其实就无处可逃。表面上看,霍尔顿出走没有成功是因为妹妹的阻挠,其实不管他逃到哪儿去,只要他长大了,就一定要待在成人世界的监牢里。
陶渊明庆幸“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隐南山,同样也要为吃不上肉,喝不到酒发愁,只不过从一个樊笼到了另一个樊笼。或者说,成人的世界到处都是牢笼,最幸福的事情也不过是可以选择进哪个而已。
从出生那一刻起,人生就在不断向悬崖靠近、跌落。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大部分人都被霍尔顿强烈代入。但让我最有感触的却是他和妹妹菲苾在旋转木马前的一段对话。
“你要不要进去骑一会儿?”
“我太大啦。你骑不骑?”
“我也许在下次骑。我先瞧着你骑。”
菲苾才9岁,但她会顾虑自己是不是已经太大,不能再骑旋转木马了。这多让人心疼,又多叫人绝望!
而霍尔顿说“也许下次骑”,其实是这辈子不会再骑了。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真的长大了。不管他有多鄙视成年世界,有多不想长大,都逃不了这个结果。
霍尔顿最后没逃去西部隐居,很大原因是他看到了妹妹在旋转木马上快乐的样子。他感觉到生活也不仅仅是假模假式的虚伪,还有纯真、快乐、美好。
当然,这不属于成年世界。
“突然间我变得他妈的那么快乐,眼看着老菲苾那么一圈圈转个不停。我险些儿他妈的大叫大嚷起来,我心里实在快乐极了。”
“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她穿着那那么件蓝色大衣,老那么转个不停,看上去真他妈好看极了。”
霍尔顿特别想把这种美好留住。所以他说,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其实,霍尔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长大了。
只有长大了的人,才会想要做个悬崖边的守望者。因为只有已经跌落悬崖的人,才会知道那是悬崖。
谁不会长大呢?
谁都会跌落悬崖。
04 /
去年有一部口碑爆棚的电影叫《狗十三》。讲的主题某种程度上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差不多。
它的海报上就写着:“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不同的是,霍尔顿在反抗,在呐喊。而电影则更残酷,直接把现实展现出来给大家看。
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狗丢了,找回来;事情做错了,道歉。
成人的想法也不复杂,为了找狗,爷爷摔伤了,奶奶走丢了,全家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为了一只畜生,你至于吗?算个账,就一目了然的事情。
孩子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喝酒不对,那就什么时候也别喝。成人则会变通,和同学喝酒,不对;敬长辈喝酒,就是懂事有礼貌给爸妈长脸。
所以韩寒说,成人只讲利益,孩子才分对错。
主人公李玩的饰演者张雪迎当年只有14岁,现在也已经成年。电影上映以后,她发了一个微博:
“成长总是这么让人‘笑不出来’吗?又或者亦如人生。我们被要求磨去棱角,真的是必不可留吗?很多人说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那我是否可以不选择这样的成长?我不想向成人世界妥协啊!”
这好像不仅仅是对主人公李玩的感叹,更是对自己这五年来成年、成长之路的感慨吧。
能不妥协吗?
恐怕很难。
李玩不就妥协了么?默默接受一切,不再哭闹。
面对夹过来的狗肉不是吃了吗?还说了一声“谢谢叔叔”,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偶然间真正遇到了丢失的狗狗时,李玩为什么不仅要躲着,还会担心狗会认出自己来?
不是她不再喜欢这只狗,而是因为她长大了。
长大了,很多东西都丢了。丢的不是一只可爱的狗狗,而是整个人。
丢了,就回不来了。
丢了,去哪儿了?
都掉到悬崖下去了。谁守望也没用。
霍尔顿也长大了。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雄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比谁都长得大,比谁都明白成人世界的规则。
✎✎✎
上世纪80年代,“甲壳虫”主唱约翰·列侬在纽约街头被枪杀。凶手说他杀人的原因都写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了。他自称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觉得杀的不是列侬,而是妥协了,变得庸俗的列侬,因为他登上了《时代》的封面。换句话说,他不能接受列侬掉下悬崖。
就在列侬被枪杀几个月以后,里根总统也遭到枪击,枪手身边同样也带着《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有人都在猜测小说和谋杀之间的关系。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那就太狭隘和偏激了。
成人的世界的确遍地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我们所有人也的确都会进入成人世界,谁都不能幸免。
正是如此,我们的确也需要一栋小房子,但那不在溪边,而是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的确需要守望,但不是守望着不让别人长大,更不是谁掉下悬崖就杀掉谁,而是自己心里那栋小房子。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现实世界就在那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了,就会少一份恐惧,少一份迷茫,多一份从容与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