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学习之三(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元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深度思考的能力决定了你的认知,而认知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通过增长见识和扩大知识量。见识未必能带来判断能力的提升,因为底层逻辑掌握的不够;另外扩大的知识量,如果不能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内化为个人的能力,也会造成记不住,运用不起来。


文/黄成甲

若想能够深度思考,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以下三个常用的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要想提升反思能力就需要在日常反复的训练。我们知道,如果要想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便是反思。然而,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的能力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并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这里的假设是社会科学里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根据自身经验事实和相关认证结论对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经常会推测现象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我们的假设当成事实。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就无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比如,古人会把产生雷电的可能假设之一——有雷公电母主宰——当成事实,进一步产生祭祀和崇拜行为。现代人也一样。2015年有一则新闻是“夫妻幻想中500万元彩票大奖讨论中分配不均打架报警”,这算是把假设当成事实的经典案例了。

我们日常的沟通讨论也是一样,你提出一个观点一定是基于一个假设,比如,你认为射手座的人花心,处女座的人追求完美,白羊座的人有领导力。你的假设是什么呢?你可能看了星座学,身边接触过的几个射手,确实追求自由。但是仅仅因为星座去对一个人做出这种假设的判断是不完备的。若想提升我们假设的质量,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反思。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跳跃性假设指的是未经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作出的假设。

我想起这样一个例子,胡震生写的小说《做单》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谢正为了破除自己对偶像James的恐惧,把一杯滚烫的咖啡全部洒到James那一尘不染的笔记本上面,让自己经历这么一次恐惧来破除自己的心理障碍。事实上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遇到比自己能力更优秀、职级更高或影响力更大的人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后退,而不愿意靠近和接触这样的人。虽然事情过后,内心会自责,希望能和这样的人多接触学习,但是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后退逃避。

这是因为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

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而跳跃性假设,由于省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设。

就拿我们面对名人时不自觉地选择退却这件事来说,其实我们应当去思考:名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往往是因为他更加谦逊,且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我主动接触他得到善意回应的概率要远远大于我在路边接近一个陌生人得到善意回应的概率。而且,纵然对方没有给出积极的回应,结果也不会比选择逃避更糟糕。所以,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主动尝试接近。然而我们的跳跃性假设却告诉我们:那是名人,赶快撤退。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曾意识到是跳跃性假设帮我们选择了思考路径。而缺乏深入思考的过程,又让我们进一步失去了发现新的思考方式或解决办法的机会。如果我们一直被跳跃性假设绑架而不自知,就会永远跳不出这种思考路径。如何避免跳跃性假设,让我们产生新的解决思路呢?答案很简单: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适的方案。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的快与慢》里说,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在人类的决策行为中,由于慢思考系统的懒惰,很多时候会由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而快思考的直觉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导致种种偏见和失误。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启动慢思考系统去弥补,提高决策质量。具体的方法是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提示。例如,一个人特别爱睡懒觉,起不来床。那为了叫自己按时起床,他要么上个闹钟,这是自我提示,要么让家人到点把自己叫起来,这是外部提示。反思就是一种内部提示,他让你训练自己启动慢思考来代替快思考。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反思是一种方法,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善思考水平;另一方面,反思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培养。提升反思能力有三个方法: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处理;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就是为了获取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什么是高水平的反思能力?能够持续地从日常工作、他人经历和书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进工作生活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过反思让自己处于持续的改进状态。

具体的方法就是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商务沟通上的临场的发挥、饭局上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就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这些细节就包括跳跃性假设和上篇文章讲到的习惯性防卫,也包括我们一些其他不好的小习惯。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本书,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可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是有经验,没反思。如果我们只有经验,没有反思,我们的经验可能让自己在错误的假设下越走越远......

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告诉你多少新知识,而是让你学好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编辑成案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人能够改变自己,一定是有原因的。要么因为有自己的梦想,要么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改变了认知。例如:老罗的“我就是认真”,李开复的“向死而生”。他们的这种改变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一个声音,得到了一个反馈。而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

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反思,让我们把生活中的素材重新解读,成为洞见。人与人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读深度,就形成不同的认知差别。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训练反思,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及时记录反思日记。具体在写反思日记的时候,可以写下当时的感受、情绪和思考。在你回头再看过去的日记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产生相似的情绪反应。比如:别人总是想告诉我怎么做的时候,我的急脾气就会上来。这就是反思效果,发现自己的短板。

持续的反思还会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提升了你的隐形竞争力。写反思日记,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最初的假设。假设,记日记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那就一定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这是你能坚持下去的关键。

第二,记日记能持续,是因为获得了正反馈。人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中受益的。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有痛苦的反馈,那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非常的耗能。如果你能够从最开始简单的记录事件,到记录感受和情绪,然后能够深入思考和反思,再到后面通过反思锻炼自己的基础思考能力,这一切就会让你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写反思日记成为自己的隐形竞争力。当你和其他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却和他人完全不一样。

人与人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反思工具,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

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去对自己行为的可能影响进行主动管理。我们往往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遇到很大的困难,把自己逼到一定状况的时候,才会去反思。而反思日记,是把反思这个偶发的行为变成了主动的、持续的行为。

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你可以理解为从认知(知识)的高势能向低势能转化的过程。这种势能转化的过程会带来三个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你一定有过给别人讲一个你刚学到的知识的经历。可能你学完之后觉得自己懂了,可是讲给别人,总讲不清楚。如果我们讲不清楚一个问题,往往是因为有些我们以为知道的知识并不知道。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想明白问题。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短期记忆能够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而且教学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生动。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大家相互交流,能够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

所以,积极主动的教别人,也是我们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为了更好的以教为学有两个技巧:

(1)备课的时候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这算是我这些年写文章得到的经验。把教学当做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2)在备课时,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这样你才能在以教为学的过程中,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住脚,经得起时间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些知识。你才会在知识的运用中游刃有余。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概念来自于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克森教授,他是刻意练习法则的研创者。《刻意练习》就是他写的学习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进行有效训练?第二,刻意练习究竟是什么?

想象一下,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练习弹琴,旁边有一位老师去问他,我看你每天都训练一个小时,可是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成绩都不及格,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学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呀,我每天都在练呀。老师问,那你练了多少次?学生说十次或者二十次吧。老师再问,你弹对了多少次?学生说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老师又问那你怎么练的?学生说不知道,我只是一直在练。这样的场景熟悉吗?我们一直在写作业、一直在做题、一直在跑步、一直在下棋,可是我们既没有成为学霸、运动健将,也没有成为象棋高手,为什么?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天真的练习,虽然埋头在干,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练习有三种误区:第一种误区,是觉得练习可能没有太大的用,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这就是固定型心理模式。有人会说“我不擅长和数学打交道”“我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我不认路”“我没有办法做的更好”其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就是成长型心理模式。

第二种误区,是认为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了,能力就慢慢好了。但是如果做的时间足够长久会足够好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街边下了很多年棋,但是棋艺还是很差的臭棋篓子了。事实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成绩和表现,它有时候还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并且使能力水平缓慢下降。

第三章练习的误区,是认为只要努力,足够刻苦勤劳,就能提高成绩,就会更加优秀。比如,我要成为更优秀的产品经理,我要想卖出更多的产品,我要让团队合作更紧密,那么我就要更加倍地努力。可是除非你有专门的恰当的练习方式,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一定有那个最勤奋、最刻苦、最努力的坐在角落里的同学,每天不停地加倍学习,可是每次考试下来成绩都很糟糕。

有效的练习,不等于长时间的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的练习,只有正确方法的练习才能真正有效。那什么样的练习才算有效的呢?这个很重要的方法叫有目的的训练。什么是有目的的训练?我们回到上面的例子,那个练习弹琴的小孩子,假如他的训练是这样的过程:他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比如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然后用恰当的速度弹完这首曲子,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就去找原因。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孩子每天晚上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进行训练,他的进步会不会更快一些?

所以,有目的的训练,首先,是一种不断改进的做法,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其次,训练中必须专注,不能心不在焉。我们常常只是在做,而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没有去观察。另外,有目的的训练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有及时反馈,如果做完了题并不知道对错,进步就非常慢。拿我自己举例,在提高跑步能力上,我的马拉松目标配速从8分钟一公里提高到了6分钟一公里,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就需要专注训练,专注训练就是完全按照keep的训练要求完成训练,这中间过程中的即时反馈就是配速的提升,距离的提升,摄氧量的提升,心肺能力的提升。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须跳出“舒适区”进行训练。想象一下,一个业余的钢琴师,他十几岁就开始学琴,到他30岁之后还在用同样的方式弹琴,哪怕他已经完成1万小时的天才训练,他也不会成为天才,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走出舒适区。有效的练习,是有目的的突破舒适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进步。

那是不是我们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就能成为大师?其实不行。尽管有目的的训练很有效,但是它远远不够养成一个大师级水平的能力。要达到大师级水平的能力,需要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中的一种,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效的提升和训练技能的方法,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在弄清楚刻意练习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努力和勤奋训练的是什么?训练的是速度?音乐感?还是技术?No,我们真正训练的核心是我们的“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就是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听起来比较抽象,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对应外行的棋手来说,他看下棋就是看到一个个棋子在移动,而对一个大师而言,他除了看到棋面上的棋局变化之外,他还能看出两方的优势劣势,接下来的走势,对手可能的策略以及自己可能采取的对应方案。你有没有发现,对于同样一件事,新手和专业人员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是有差别的。换句话说他们的认知模块、认知结构是不一样的,而这种差别就是不同的心理表征。对专家而言,他们能够把复杂的、大量的信息组成一个一个的认知模块,以这样的模块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当他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能够快速调出过去的一些认知模块,从而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上有更高效的方法。

比如,踢球没经验的人就觉得足球场上双方加起来20多个人在满场乱跑,只要是球踢到脚下就行就去抢就行啦。可是专业的球员会发现规律。有人专门做过实验,就是让这些专业球员去看比赛,看一场真实的足球比赛的视频,当一个球员刚接到传过来的球时,按下暂停键,然后问实验对象下一步这个球员会做什么动作?他是带球还是射门,还是传球?越是优秀的球员对下一步的判断越准确。也就是说,专业级的选手和普通的选手,大师级的人物和普通水平的人物,看问题的心理表征形成了关键的区别。所以,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刻意练习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本质上就是要建立以更强大的心理表征来思考问题,而刻意练习就是目前人类发现最强大、最高效的训练方式。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把心理表征理解为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觉地意识到还可以去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这就好比人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鱼儿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然而,正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结果。

那元认知和元知识有什么关系?元认知与元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举个例子:元认知就好比我们选择从北京到天津的道路,可以是省道也可以是高速公路。不用元知识,就像是我们开车去天津选择走省道,路远,堵车,浪费时间;而在思考过程中应用元知识,就好比开车上高速,能够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具备元认识的人思考问题的过程是这样的: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圈思维)——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相关元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而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可以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的能力。

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呢?严格意义来讲,刻意练习有两个标准:第一,你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第二,你必须有一个能够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刻意练习。

按照这个要求,可能符合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刻意训练的行业是少之又少的,也只有像国际象棋、芭蕾舞、体操、音乐表演等少数的行业。比如像小提琴训练,它就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能够使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它的技能组合非常标准化,演奏方法也大多是经过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训练和改进。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优秀的老师,他能够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甚至是最好的握琴方式,在跳弓的时候如何最有效地移动琴弓等等,这些方法是你自己摸索、探索训练都没有办法快速掌握的,或者要走很多弯路的。所以在小提琴领域,往往会有很年轻的天才级选手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导师,有已经成熟合理的方法,只要持续地刻意练习、就能成为这一个领域的天才。

可是我们大多数行业其实是并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最高效的方法体系和专门从事教练的一流导师。那怎么办?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尽最大可能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训练。

什么是刻意练习的原则呢?首先明确你的高绩效的目标,我想要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我们要尽可能找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第三,研究这些杰出人士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的成功原因;第四,就是不断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刻意练习如何与元认知结合应用?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元知识提升元认知能力?就个人经验而言,有三个部分:对基本的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在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中划小圈的意思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的思维专注训练。对关注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元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比如,游泳这件事情,刚开始练习漂浮、呼吸、打水等等,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基本的技能,组合起来就成了水中穿行的新技能——游泳。而一旦学会游泳,就能和其他技能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这样更大的能力。

学习认知也一样。比如对最基本的营销概念、市场概念理解透彻之后,就能够建立这些概念之上的认识,形成市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我兴趣是研究互联网行业应用创新的,我发现,行业应用创新就是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在市场数据的基础上产生行业洞察,再去了解细分市场,然后把行业洞察形成的洞见与细分市场的相关知识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更高层面的判断力。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级调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比如,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按照查理.芒格的观点: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里说的“模型”就是元知识,“框架”就是把元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而一旦掌握了这个思考方式,我们就彻底升级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于认知框架相关的元知识和其他能力,极大地提升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速度。

总结一下,正是因为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而这一点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刻意练习也成为提升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底层方法之一。

小结

这一篇我们学习了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经常的反思,从日常小事反思可以持续提升我们思考问题的深度,训练我们调用慢思考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以教为学是发现只是阻塞、强化知识和记忆的过程,在以教为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而刻意练习就是训练我们的心理表征,完善和巩固我们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扩展知识的广度、宽度。在各知识单元之间构建框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681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710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623评论 0 33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20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32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68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95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61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47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76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2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26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85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5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0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47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15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