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让学习这件事情真实地发生每一位学生的身上,这是教育的真谛,老师能做的就是点燃、陪伴、用心、关键时刻给予点拨指导等”。
课堂上要求做到“一对一”确实是很难,但我们可以先“每一类”学生(优等生、中等生、潜能生),再到每类学生的“每一个”,即使以后达到个别化教育的理想状态,仍然还是有“每一类”的存在,不可能每个学生都绝对的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再去针对个别的。“类”中有“个”,“个”中有“类”。
“要教学生学会学科知识,不仅要了解学科和学生,还必须了解如何帮助学生用他自己的方式学会学科”。实事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路径都是不一样的,同一学生不同学科、同一学生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某一学科上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方法单一,所以当一个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有时会简单地归咎于他是不是不努力学习,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学生往往成绩非常好。我们还发现,同学们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他们会找班级微信群的同伴,百度作业帮和老师,但我们发现找老师已经不再是首选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些新课改理念,老师们耳熟能详。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再是课改前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课改营造的宽广空间里自由翱翔,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探索、求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迷信固有的答案,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让他们质疑问难,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帮助学生总结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进行学习,给学生的思想感情以自由,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在学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从思维方式上来说,有些人是用“嘴”思维的,只有在“说”的状态中,他的思维才是最活跃、最敏锐的:他可能“说”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要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珍视学生所表达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