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呢群里面在讨论安全感的问题,想要借安全感这个话题呢跟大家分享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第二种思维模式是属于防御性的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呢都是跟安全感有关的。因为它是由研究依恋的心理学家叫做詹姆斯·鲍德温发现的。
他说,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是来自于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和他妈妈的这种依恋关系。如果一个人和他妈妈的依恋关系足够好的情况下,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他知道哪里有避风港,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时候他知道哪里有粮草。这种情况下就会让这个人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持他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妈妈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和接纳,那么这个孩子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本能就是自主自发的。他行动的时候,他不需要考虑到别人的评价做的不好,爸爸妈妈会不会嫌弃他,他不会考虑到有这样那样的危险,他们就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去解决问题,把现实和困难当成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挑战。
在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孩子的能力是不是一步一步的在成长呀?
当他成长起来的话,那么他的胜任的能力是不是发展起来了?慢慢呢这个孩子就会发现哦,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去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的。所以他自己的胜任力是不是慢慢慢慢的建立起来了。这种胜任力就会让他能够不断的去寻找新的挑战,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话它的自主性是不是就增强了。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安全感就会从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转移到对自己身上来。也就是说这会儿他自己就能够给自己安全感了。
这种源自于他自身的这种安全感,就会激发他更加进一步的去探索世界,发现新的能力。这种正向的循环是不是就此产生了呢?这种循环变化的不断的向外扩展的模式呢就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相对立起来的呢就是防御型的思维模式。同样,这样的孩子他不愿意去探索世界,他不愿意去面对这些有的没的难题。因为,他的行为中心在什么上面呢?在回避可能遇到的伤害上面。
他除了不愿意去探索以外,有可能他还会缩减他自己的空间。比如很大的一部分的孩子,他干嘛呢?他把他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不出来,不和人交往,打游戏,沉迷于网络世界等等。这种情况下,就是他通过缩减他自己实际的社交活动空间来获得相应的安全感。因为这样子的话,他的世界看起来是可控的。
他很在意头脑中的有一些规则。
他看不到社会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他有些时候他会努力,但是这个努力呢,他不是自发的,而是头脑中有一种爸爸妈妈给他灌输出来的这种应该思想。就是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啊,你应该好好学习啊等等这样的一个概念去驱使这个孩子去努力。
这种孩子他的自尊心很强,很敏感,他很容易受到别人对他的赞扬啊或者是批评啊这样的一些的外部的个评价影响到。因为他就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所以他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对不对?因为他做的最终的一个一个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同,这样的话呢他就会陷入到另外的一种循环里边。他不断的通过别人认同他自己来寻找安全感。这种防御型思维模式呢,有一种孩子就是看起来很聪明,有次考试考的不好了,就越来越不好越来越颓废。我们高中有个男生,但是是全校的宠儿,校领导和班主任想让他考北大来争光,给他提供了单独的宿舍,他妈妈来照顾他吃喝啦撒。他也不负众望的考上了北大。上了大学以后,发现都是牛人,自己并没有那么聪明,很突出。大一下学期微积分考试挂课,其实微积分挂课的很多,补考就可以了,但是他不行,他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说他不学了,学不会,怎么劝都不肯学。他就每天躲到宿舍里面,不见人,结果大二被劝退了。这就是这种防御性思维里面很重要的“自我”很重要。过分关注于自己的表现以及别人怎么看待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包袱。
明天会继续跟大家分享防御型思维的三种类型以及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