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不再追问—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曾经的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要去了解,去知道身边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等到年岁渐长,忽然发现自己那种激情渐渐消淡,你开始悲天悯人,觉得自己老了,觉得自己被生活打败,可是是否有想过,这也许就是一种成长,不再追问为什么,而是选择接受这样的世界。
村上春树,这个名字相信很多“文艺青年”都不会陌生,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标题被无数人模仿,到“挪威的森林”唤醒了一大波人关于青春的回忆,到后来的长篇魔幻作品“1Q84”让人感觉到反乌托邦的压抑。。。他都在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心灵共鸣。而这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作是一个没有什么特点的人,长相普通,成绩普通,爱好普通,而跟他的朋友们赤、青、白、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名字里没有颜色,每个朋友都有与他们名字里的颜色相对应的特点,而作就像他父亲对他名字的描述,勤勤恳恳,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作的朋友们突然有一天全都开始疏远他,他也没有选择抗争,而是选择压抑自己,默默的接受,后来就只身一人到东京去读大学了。在他的情人与他不断的相处中,发现他其实一直是在压抑自己的感情,就建议他可以去问问曾经的朋友们,当初是为什么丢下他一个人。随着他逐个拜访曾经的朋友,从他们口中得知一件事情:他强奸了白。可是他的记忆里明明没有做过这样的事。随着不断的交流,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做过这样过分的事。但是白在作到东京后不久就自杀了,一直到全书的结尾,也没有告诉我们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作也没有执着于寻找真相,而是在了解后释然,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曾经的朋友也没有再回来。
我认为这个故事包含着一种隐喻,如果把作和他的朋友们都看作一个人不同的性格,年轻的时候,各种充满活力的性格充斥着我们,大放异彩,仿佛自己能改变世界。到后来各种色彩满满暗淡下来,只留下平凡普通的你。
整个故事都充满了压抑的氛围,有人说村上春树的这些对孤独的描写反应了日本社会的压抑和疏离感。但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越大的城市里,人们之间的疏离感就越严重。所以每年都会有“春运”。过年,还是想要在“家”里过,而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没有家的感觉,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过客。这真的是这个社会病了吗?我觉得并没有,从古至今,人们思乡的情绪就从来没有变过。年轻的时候想要与这个世界抗争,拼命的想要融入,可是最后发现所有人都想要融入,但是都不知道自己要融入的是什么。成长了就是不再去追问究竟这个世界是怎么了,而是开始学会适应,学会与这个世界共存。
最后我想用高晓松老师的一段话来结尾:没到四十岁的时候老觉得,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说都明白了,什么都懂了,然后等到了四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年轻的时候,每件事都想明白,每个人都想仔细把他看透,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对面,都可能不能全明白。年轻的时候就是太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青春就没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