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
关于作者
欧文·斯通,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青少年时期生活艰难,先后做过报童、牧童、推销员等,后来在印第安纳大学任教。
他一生创作了《梵高》、《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能感动你灵魂的传记。书中叙述了梵高悲惨又带有美好期望的一生,你将会看到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还将看到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核心内容
一、梵高的简介;
二、《十五朵向日葵》背后的故事;
三、《星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绘画技巧;
四、《没胡子的自画像》——梵高送给母亲的礼物。
一、梵高的简介
梵高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7年。1853年出生在荷兰,家境不错。在画画之前从事过画商和牧师。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产量极高,共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包括900多幅油画和1100多幅素描。
二、《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
- 画作展现
“向日葵”是一个系列的作品,其中一幅叫做《十五朵向日葵》的画最为有名。直到现在,这幅画还是整个西方艺术界中最受欢迎的静物画。
梵高运用了非常饱满的黄色去表现这些象征着太阳的花朵,明亮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层次感。你可以看到每一朵向日葵的花瓣都是从花蕊中穿出来的,它们微微卷曲着,整个花朵就像一个个火苗一样,好像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有个性的生命。 - 背后的故事
这幅画梵高是用来送给高更的。两个人在彼此最低谷的时候相遇,他们都喜欢浮世绘的画风。
他们彼此吸引着,可是这种吸引力只维持了短短一个月。相处之后,他们发现彼此的创作心态有巨大的差异。梵高更偏向于写生,而高更偏向于表达象征性的风格。慢慢地,两个人的矛盾和分歧就越来越明显,在圣诞夜前夕,高更最终离开了梵高。
梵高心里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选择了自残,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自从他割掉耳朵之后,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后来住进了精神病院。
三、《星夜》,1889年
- 创作背景
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病院创作的,当时他已是孤身一人,正处于人生低谷。 - 绘画技巧
用色方面,他几乎是不调色的,这是非常大胆的选择。因为不调色,意味着色彩的饱和度很高,颜色的纯度也很高,非常鲜艳。相当于颜料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直接用到画面上,这很难驾驭。
但梵高偏就喜欢用这样高饱和度的色调,还运用得很出色。他认为,这样鲜艳的颜色更能够表达出感情,是有力量的,更能够带动观看者的情绪。
笔触方面,大胆而有力量。如果你把梵高的这幅《星夜》放大观察,会发现画面上的色彩并不是连贯的,而是一小节一小节的色块组合而成的。你会感受到,画家的笔触快速大胆、铿锵有力。想要画出这样的画面,是需要经过仔细的布局和设计的,需要画家非常冷静地去作画,才能呈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动感和力量感。
四、《没胡子的自画像》,1889年
- 自画像对梵高的意义
梵高非常喜欢画自画像,他一生画了90多幅,每一幅都是他心情的写照。将这90多幅画连起来,你可以看到梵高的绘画演变史。
有人说,梵高喜欢画自画像的原因是他很穷,请不起模特。事实上,梵高是想通过自画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折磨。他认为他必须与自画像中的自己不同,他必须有更深的层次、更立体鲜活。 - 特别的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很特别,它是梵高送给母亲的礼物,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在这幅画中,梵高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母亲。画里的人没有胡子,干净清爽,肤色健康,略带微笑,微微侧身,看不出已被割掉的耳朵,这一切都是妈妈想要的孩子的模样。
可惜的是,梵高完成这幅画后就选择了自杀。因为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不想继续成为弟弟的负担。在1890年7月28日,梵高从旅馆老板那里借来一把有点锈迹的手枪,在金灿灿的麦田中离开了。
金句:
- 梵高说:“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它是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够感受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的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
- 表现痛苦很容易,但用自己的痛苦和激情去表现人间的喜悦和壮丽,在这一点没人能比得上梵高。在他之前没有,在他之后可能也不会再有。
- 梵高作画是因为他不得不画,作画可以使他精神上免受太多的痛苦,使他内心感到轻松。他可以没有妻子、家庭和子女,他可以没有爱情、友谊和健康,他可以没有可靠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甚至可以没有上帝,但是,他不能没有这种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写想法 复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