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丽丽,来自华北平原的农村,我们因为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格外的亲近,最近聊起读书的事情,她再一次跟我讲起了她印象里最深的几件事:
1、读书
丽丽的脑子里常常会浮现一幕,90年代初华北平原上的某个小村里,已然是深秋的夜晚,家里又停电了,但是女孩儿丽丽的作业还没做完,此时时间已经指向了十点钟。虽未深夜,只是那时候的农村里,超过八点多,街上就已经没什么人了。此时父母也已入睡,本来胆小的孩子,却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独自一人跑到了坐落在村子中间的唯一一个小卖部,买了一根蜡烛。漆黑的夜,凉风直往脖子里钻,树叶也被风吹的扑簌簌地往下落,路上经过谁家门口,惊醒了看门的狗,立即便会传来几声狗的狂吠声。平时丽丽一个人不敢走夜路的,总觉得身后有人跟着,可是这次居然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她小跑着去,又很快小跑着回来了。
丽丽说那时候的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读书,才是与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告别的唯一途径;
2、远方
到了农历的五月,麦子熟透了就要开始抢收,抢在夏季暴雨来临前,把麦子收割掉,如果没能及时收割,被暴雨袭击的话,这一年的收成就基本泡汤了。90年代初期,还没有现代化的收割工具,全部是人工用镰刀收割,捆扎。抢收的时候,不分昼夜,不论男女老少,能干得动的,全部要派上战场。那时只有七岁的丽丽,也是抢收的重要一员,挥舞着专用小镰刀(比大人的小一号),速度和妈妈保持一样(妈妈割三四行,丽丽割两行,手太小抓不住那么多麦子),那时候也只有一个目标,赶紧把麦子割完,就可以休息了!
丽丽家有8亩地,只有爸妈和她三个人收割,弟弟还小,帮不上忙,每次抢收都要好几天时间,每一年的这个凄惨时段,丽丽都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对一个小女孩来讲,那一大片黄橙橙金灿灿的麦子,并不意味着是丰收和喜悦,而像一座山,压在身上喘不过气,丽丽的内心是崩溃的,据妈妈的描述,丽丽是会累的大哭的~~,丽丽清晰的记得,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光放肆的晒在她小小的身上,汗珠子噼里啪啦的直往下掉,脸、脖子和胳膊被晒火辣辣的疼,一低头,麦子又扎在手上、身上,钻心的刺挠。
丽丽时不时会抬起头,直起腰遥望远方,她总在想,什么时候她可以去到远一些的地方,或者更远一些的地方,她想知道,那远远的像是天的尽头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像书上写的那样有山、有水还有繁华的城市
3、决绝
又到了收学费的日子,每个学期初,都需要缴纳本学期的学杂费,说起来不多,一百元左右,但是在97年的农村,也是一个大数目。家中的几亩薄田,交完公粮(即国家统一征收的农业税,每年夏天麦子收完后,各家各户按自己的亩数计算好,车子拉到镇上的粮管所上交。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免除了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沿续2000多年的农民“皇粮国税”结束),基本上一年下来剩不下什么钱。爸爸外出打工的钱,很多时候年底才能拿到,更有甚者,包工头会拖欠一两年。
丽丽的学费已经拖欠了快两个月了,每周去学校报到(在镇上读书的农村孩子都要住校),老师都会催她,很多时候,她都不敢看班主任老师的眼睛,她怕老师问起,自己又没带。她也不敢总是跟家里讲学费的事情,因为她亲眼看到自己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因为家里钱不够姐弟两个孩子读书而被父亲拽回家,在重男轻女思想盛行的村子里,如果要舍弃一个不读书的话,女孩子会是毫无悬念被牺牲的那个,丽丽怕极了,她极度渴望着从那个小村子里走出去。
这个周末,丽丽已经被老师下了最后通牒,班上只有她一个没交学费的了。她周六跟爸爸说了,当时爸爸没吭声,到周日的下午要返程回校的时候,她迟迟没出发,这时候爸爸说再迟一些交吧,家里钱不够,丽丽听了小声说,她是班上唯一没缴费的了,没带学费,老师不让去学校了。这时,爸爸有点儿火了:不让去就别去,不上学了!
听到这话,丽丽满腔的恐惧像火山一样爆发,她撕心裂肺的哭了,恶狠狠的对着爸爸说:不上就不上,就算是不上学,我也不会在家里,明天我就去打工,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外面!!
说完,丽丽疯了一样的跑了出去~
~~~~~~
这是丽丽重复跟我说了几次的画面,想必是深深的刻在她脑子里,挥之不去的烙印。很幸运的是那天丽丽被妈妈拽了回来,送去了学校,爸爸借到了钱,过了几天直接送去给了班主任,她没有在小小年纪就被送出去打工,后来丽丽一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
没有在农村待过的人可能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没钱而放弃了读书的,还有多少人觉得读书的投入产出期太长了而没有让孩子继续读书,还有多少人因为看到别人不读书,早早去打工挣钱而让孩子不读书的。
读书,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多少人要有多大的努力和坚持,克服多少苦难才能获得哪怕一个机会,去改变命运,去书写新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珍惜每一个读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