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认知)

认知和思维:

感觉能力:感知觉、观察、注意、记忆

联想能力:好奇心、回忆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思考能力: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

表达能力:语言

泛灵化现象

儿童泛灵论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不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虽具有泛灵思想,但并不普遍。中国有关的研究主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心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儿童的思维水平决定儿童缺乏关于“活的”的“心理”的系统化正确知识,这是3~6岁儿童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由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是泛灵心理产生的条件,认识和情绪体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了泛灵心理。

重叠效应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相似的类型化的东西,辨识度不高,不容易认出其中的个体

环境效应

当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所情境完全一样时,记忆效果最佳。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为环境效应。如果你要在某一课堂进行考试,那么在这个课堂里学习材料比在图书馆或宿舍里学习更为有利。这个概念是和刺激的泛化紧密相联的。当然,环境是指一个人学习和回忆时的周围情境,如房子的大小、墙壁的颜色、噪音的量等等。近来,这个概念已经扩大到包括学习者学习和回忆时的生理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身体也是他所处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为了得到最佳的记忆,产生

积极的环境效应,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在学习和回忆时也应尽可能地相似。

  每当我经过……同一环境,容易勾起同样的记忆

易感效应

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他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这种现象称为易感效应。它常被同化理论用来解释早复习对新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的影响。同化理论认为,当新获得的意义还比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在认识结构中时,再一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已经获得的认识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这种易感效应。因此,较早地进行复习,学习者易于觉察更精细的意义和微小差别。

奥苏贝尔的三种同化学习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下位学习: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称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有以下优势:①与后续学习的知识有直接关联。②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的固定新学习的意义。③围绕一个共同的知识点组织有关知识,使新知识彼此联系,又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④能充分解释新学习的材料的细节,使这些任意的事实细节具有潜在意义。高中地理有大量的下位学习,如先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变质作用、岩浆运动、地壳运动。

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高中地理中如对外力作用的学习,先让学生总生活中种种外力作用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得出外力作用概念。

并列学习:当新学习的概念与已经形成的概念处在同一层次上时,便产生了并列学习。如开展河流堆积地貌与河流侵蚀地貌的教学。


邮票效应

是指如果研究的课题能够与人的某种具体事物、活动和情景相联系,推论出来的准确性就会大为提高。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较容易;对于抽象材料,推理比较困难。

邮票效应得自于上个世纪后期进行的两个心理学实验。1972年,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批人扮演邮局的拣信员,在他的面前摆上几个贴了50里拉和40里拉面值邮票的信封,有的封了口,有的没有。告诉他们“如果信封封了,则它上面应贴有50里拉的邮票”这一规定。那么,他“应该翻看哪几个信封”才能作出判定呢?结果发现,24个被测试者中有21人作了正确的选择,即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后来,一位叫沃森的科学家变更了材料,进行了一次实验。他把印有符号的四张卡片摆在参加实验者面前。告诉他们,每张卡片的正面印有英文字母,背面印有数字。要求他们从这四张卡片推论出“如果一张卡片的正面印有一个元音字母,则在背面印有一个偶数”这个命题是否有效。他们的任务是为判定这个命题是否有效他应该翻看哪几张卡片。结果发现,46%的人翻看了E和4,这种选择是错的。E是必须翻看的,但4却不必翻看,因为它的背面不论是元音或是辅音,都不会使这一命题失效。只有4%的被试翻看了E和7。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E的背面出现奇数,7的背面出现元音就会使这一命题失效。另外有33%的被试只翻看E。其余17%的被试则做了其他错误的选择。这次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选择正确率为4%,远远低于邮票实验的正确率(87.5%)。这说明,与人的某种具体活动情景相联系的课题,推论的正确性就会大为提高。

                            邮票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有兴趣、可运用)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有兴趣学并且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容易记忆

酝酿效应

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酝酿过程更容易迸发出灵感

词语遮蔽效应

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词语化有助于记忆。但当所需要记忆的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把握时,词语化可能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记忆错觉,这种现象就是词语遮蔽效应。

                      有时候领悟真谛,无声胜有声

首因效应

亦即“第一印象效应”,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第一印象中的最初信息刺激比较深刻

近因效应

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

          最近的信息对认知和判断的影响作用较大

定势效应

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

                  只跌不升或只升不跌的定势思维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它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等弊端。

                          人们的认知往往被“光环”所左右

暗示效应

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更容易接受暗示。可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

            暗示可以诱导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巴纳姆效应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认识你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可进行两可解释的语言运用是忽悠人的法宝

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

            星座书上的性格描述很抽象,因此适用范围很大

刻板效应亦称标签化

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群体心理中比较多见,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道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影响了班主任形象。刻板效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社会刻板效应是经过两个途径形成的:一是直接与某人、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定化;二是由他人间接信息影响形成。间接的信息影响,就是刻板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职业标签化的认知受个人经验和外界信息影响而形成

连带效应

指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因素的变化就可能产生其他相关因素的相应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只是引起因果反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基本的意思是带动、引起。教师评改论文式试题时常常产生的一种现象,它是由前后试题的连带关系造成的。前一试题的得分常常会影响到后一试题的得分。在客观式的试题中,这种连带效应不易产生,因为客观式试题前后各题的界限比较分明,而且标准答案也比较确定,不会产生游动;而论文式试题的标准答案却留有游动的余地。

                相关产业链连带涨价的联想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没有选择的选择使到人们的思考力退化

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班主任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实践方面留白,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白,批评之后,留有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

                                留有余地让人们去思考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

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实验表明,在系列学习中,前端和后端的学习要比中间的学得快。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对材料的掌握有从两端向中间进行的趋向。从开头处前进要比从末尾处前进稍快一些,掌握得最慢的部分,不在材料的中间处,而在稍后一点。据分析,这是由于系列前部受倒摄抑制的干扰,系列后部受前摄抑制的干扰,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相继干扰。一般地说,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此外,也受材料的性质、数量和材料的呈现方式、学习方法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把记忆区分为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最早由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提出。詹姆斯认为记忆由两个要素组成。第一个要素是初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它包含那些尚未从意识中消失的材料;第二个要素是二级记忆,它存储着当前虽然未被意识到的,但是存贮在大脑里的,随时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处理的信息。这成为了双重记忆理论的基础,与此相对的是将记忆看成单一的现象的单一记忆说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关系类似计算机中内存和硬盘的关系。前者是大脑处理信息、暂存信息的场所;而后者储存大量信息,但不能直接为大脑所处理,只有通过提取至短时记忆才能被意识到(即处理)。

为证明双重记忆理论,最有力的证据是在自由回忆实验中获得的系列位置效应。因为自由回忆中出现了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改变实验,在呈现一系列信息后,在回忆前增加逆运算,结果近因效应消失了。因此,得出结论:首位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第一个出现的信息,其得到了足够的时间,使之进入长时记忆,因此回忆效果好;而近因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为最后出现的信息,其尚停留在短时记忆中,因此效果好;但加入逆运算后,短时记忆在记忆结束后处理数字运算,使先前自由回忆实验中尚停留其中的信息被抹去,因此回忆时末尾的信息效果不好。

范畴效应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在对记忆信息抽取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选择性搜寻现象。他们发现,如果记忆字表由属于不同范畴的字词所组成,则系列搜索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仅把搜寻的范围限于与探测词有关的某一类中,这种现象称为范畴效应。它表明抽取过程中可能存在分组、分类等对搜寻过程有巨大影响的因素。

改宗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题目是“改宗的心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简而言之,人们喜爱那些在自己的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甚于喜爱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观点的人。显然,人们通过和某人辩论、使某人改变观点,而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和有成就的。“改宗效应”使我们明白:某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被人瞧不起,乃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而不少敢于直言是非,勇于开展批评的人,最终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乃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富有才能的感染力。

                          真理越辩越明

古烈治效应

这是一个美国笑话,说的是有一位美国前总统和夫人可尼基去一家农场参观养鸡舍,夫人看见公鸡在母鸡身上踩蛋,忽发奇想问陪同的农场主说:你能否告诉我公鸡一天在母鸡身上尽多少次“丈夫”的责任?答:时时尽责一日十余次。夫人说:请把结论告诉总统。农场主过去给总统刚一说完,总统问道:每次都在同一只母鸡身上尽责任吗?答:次次更换伴侣。总统说:请把结论转告夫人。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男女思维的差异,男女都没有错,各人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后来它就成了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了。不过这里讲的是男人的自然属性,要说人的社会性男人还是应该有责任心和道德法律良知的,特别是在古烈治情结发生作用时,他们还是要学会压抑和克己自律的,否则他与动物有区别吗?人所以披了张皮就因为人有理性,如果没有这,社会哪还有次序呀?

                  男女思维差异导致争吵

冷热水效应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当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到温水凉。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

                          事物具有相对性

哈奇森效应

鼓捣一些奇怪的科学实验,产生的魔幻效应,并且摸透魔幻效应的“脾性”,制造出魔幻效应。这就是“哈奇森效应”,是因为触发零点能而产生的奇妙现象。但是目前就哈奇森效应的真实程度及科学原理仍存争论。有些科学家猜测,哈奇森是在无意中“触碰”到了“零点能”,此能量由物质在绝对零度时表现的振动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种没有任何实物粒子的物质状态,叫“量子真空”,其场的总能量处于最低,这是一切物质运动及能量场的最初始状态,这样的状态具有无限变化的潜在能力。零点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反粒子不断出现和湮灭产生的。据推测,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间烧干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分!既然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我们就不难想象哈奇森效应产生的种种奇异现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让我们人类惊恐万分的现象简直不值一提!

当你看着一个面包圈时,首先看到的是面包外圈,还是中间的空洞?这是个心理题,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哈奇森效应。按照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知识,哈奇森效应不可思议,这可能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面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空虚”部分——空间,以及充斥其中的电磁能。

        “原点”的能量难以估量

莫扎特效应

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欣赏音乐等传统上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在脑的潜力开发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戈登教授发现了"莫扎特效应"以后,他们又对小学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让一组小学生在进行钢琴训练后玩一个有关比例和分数的数学电子游戏;另一组小学生则在英语训练后再玩游戏,结果发现,进行钢琴训练的小学生的游戏成绩比进行英语训练的高出了15%。如今,研究者们发现,音乐不仅对小学生分数、百分比运算能力、空间-时间推理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对阅读理解、言语记忆等心理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欣赏包含了空间知觉和空间推理能力,这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能够强化人脑中潜在的神经结构,从而提高相应的数学能力--就像肌肉训练能够强化人的运动能力一样。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音乐可能更多地和我们的右脑活动相关,如果有意识地加强音乐训练,就相应地能够促进右脑的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古典音乐可促进智力发展

运动效应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适度、有规律地摇动婴儿可以促进其脑部的发育,尤其是前庭系统功能的发展。而前庭系统对于正常心理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儿童每天都参加体育活动,包括旋转、跳绳、做操、翻筋斗、打滚、走平衡木,在操场一些低矮的运动器具间攀爬、滑行、翻滚、跳跃,在教室里参加集体游戏等等,将会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游戏有利于儿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感觉等的发育,将感觉统和起来,从而促进脑功能的发挥。

            运动可促进感知觉器官的发育

143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多元智能,行行出状元


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anythingcangowrong,it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therearetwoormorewaystodosomething,andoneofthosewayscanresultinacatastrophe,thensomeonewilldo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

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以为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说,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它不但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双亲,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个体的成就,名誉、财产和权力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物质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社会的自我(个体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精神的自我(个体能够感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这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之所在)。总而言之,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个体的活动离不开自我,自我客观地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为个体的自我作为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与发动者,它可以使个体的活动具有独特性、一致性与共同性。不同的自我优势,会引起相应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进而去寻找理想的自我实现。所有的自我行动,都是自我的外现,其意义在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使个体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谐。从角色扮演这个角度看,角色的本身虽然决定着这一角色扮演者个体的共同轮廓,但是它不能决定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活动和行为。因为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行为活动,都取决于个人掌握角色和使其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的过程之本身又受到角色扮演者个人一系列的自我认识,自我态度,自我心理特点的影响。

“谁象命运似的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诗人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完全可以这样说:同样一种角色的扮演者,其扮演的水平和质量因人而异,甚至有的呈现高低、上下的迥然不同,究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自我”这两个字上来。

                              人首先要认识自己

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也叫假定相似性偏见。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一般来说,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偏见:世界是黑暗的

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人们会以不同的时空背景解读蒙罗丽莎的微笑

通感效应

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的特性把它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可以借助视觉、借助语言、借助场景等来发挥“通感效应”。借助视觉——是指“以图像、画面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观察的形象。”其中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音画结合体。故事里的人物诙谐、生动,再辅之以形象、立体的音响效果,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学唱歌曲《井底的小青蛙》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卡通片《井底之蛙》,学生在体验了声像的完美结合后,那只“单纯”的小青蛙就在脑海中升成了,从而激发了对歌曲学习的无限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带给学生更真实体验。)借助语言——指的是“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比如在歌曲《春天里》的歌唱教学前,我以这首乐曲为背景音乐,缓缓道来:“当春天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万物便宣告了它的苏醒。你看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正悠然自得的飞来,它们左顾右盼,蹦跳雀跃,似乎在欢迎春天的来临。远处的花而竟相开放,树芽也悄悄的探出了它的脑袋……”学生便如痴如醉地进入到了春天的世界,使他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有了深刻的理解。借助场景——是指“像戏剧舞台一样,用简单的道具和人物造型创设故事场景。”比如在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时,我用墙上贴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图,有些指针甚至是可以活动的,一旦配上了《在钟表店里》的音乐,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非常实用的一种形式,能更容易的使学生进入角色。

      不同形式的综合运用会加深对概念的体验和认知

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好奇心的正反作用

德罗斯特效应(Droste effect)

是递归的一种视觉形式,是指一张图片的某个部分与整张图片相同,如此产生无限循环。

观察者效应(Observer Effect)

所谓的“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响。说得广泛一点,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者效应”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并不是一回事儿,尽管你会常常遇到人们对这两个概念误解误用。简要地说,前者重点在“观察”,后者重点在“测量”。)有的时候,观察者的存在会产生非常令人震惊的效果。Leland Ossian Howard曾于1886年在Science上发表自己观察到的“螳螂吃夫”现象:“把它们放在罐子里的时候,交配后的雄螳螂会尝试着逃跑。可是几分钟之内,它就会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会先扯下雄螳螂的头吃掉,然后是胫节,而后是大腿……看起来,如果一个雄螳螂最终竟然能从此螳螂那里逃脱的话,几乎是天赐的好运。”

可是,后来的广泛调查发现,这个流传了近百年的“令人震惊”的“事实”,是“观察者效应”造成的。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后螳螂吃夫的现象几乎不存在。而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更可能是观察者在场而引起雌螳螂紧张,误以为雄螳螂是敌人才造成的。(Michele Doughty, Serendip, 2002)去年九月份,纽约时报也刊载过相关的文章,还专门做了一个幻灯片演示 (SlideShow) 在物理学实验中,为了能够让我们看到“电子”,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光子”与其相互作用,而这个动作必然使电子的活动路径产生变化。在课堂上,学生(观察者)的反应会直接影响教师(被观察者)的情绪和行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痛苦地发现孩子最终和他们看到的并不一样——因为孩子在处于父母监督下的时候往往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作为观察者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但是,这个效应的存在,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尤其是在观察我们身边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因为,我们往往只能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的观察结果,以及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决定我们的行为、状态、以及下一步思考。

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是说:“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

观察者期望效应认知偏见的一种。在科学实验中,由于观察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错误解释实验结果以达至他们希望得到的结论。观察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很多实验经常是受观察者期望效应影响而出现奇怪结果,尤其在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观察者期望效应最常出现于超自然现象研究。Clever Hans是著名的例子。Clever Hans是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而事实上Clever Hans不是真的懂得算术,而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得出正确答案。在另一实验,实验人员事先告诉一群小孩他们培养了两个实验老鼠品种:一种聪明,一种呆笨,然后安排小孩观察老鼠逃离迷宫。小孩报告聪明品种老鼠比呆笨品种老鼠更快逃离迷宫,而事实上所有实验老鼠只是随机挑选出来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468评论 5 47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620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427评论 0 33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160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197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3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75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44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28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59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0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10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6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6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27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196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