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出身的我,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学是不是只关注有问题的人?每当这时,我就会像他们介绍积极心理学。确实,以往的心理学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人性黑暗面上。直到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把重点放在追求幸福和人的优势上,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才改变了心理学阴郁的面貌。以下,我将向大家推荐一部积极心理学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
本书的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他在书中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多识,不仅大量引用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心智的看法,还以现代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这些古老的智慧,正面回答了要如何寻找到快乐与生命的意义这个大问题。其文笔兼有科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热情,使得这本《象与骑象人》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其中,不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
不少励志书都在鼓励我们用意志战胜自我。然而,什么是自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你连战胜的东西都不清楚,谈什么战胜?针对什么是自我这一难题,乔纳森提出了一个比喻——骑象人与大象。人类的自我,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无意识部分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直觉……等等,如一头桀傲不驯的大象(心)。意识部分指的就是理智,推理、思考;它就像骑在大象上的骑象人(智)。所以,自我就是象与骑象人的组合体。这两个分裂的部份,造成心与智争战不休。骑象人往往不能控制大象,相反,理智通常是激情的奴隶。大象发起狂来,骑象人也无计可施。决心,意志,是靠不住的。比如理性的骑象人会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自媒体知识,你也能成为像猫姐那样,年入百万的知识变现达人。可内心的大象却高声喊道:学什么学!与其现在苦兮兮地学习不如出去玩!明天开始也不迟啊!就这样,理性的骑象人被大象拉去放飞自我了。结果,你既无法好好享受狂欢的乐趣,又经受着内疚的折磨。
由此可见成功学的荒谬,他们信誓旦旦向你保证,运用理性的力量,你就会走向成功。事实上,我们不能完全指望骑象人。所谓的战胜,驾驭,超越,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唯一的办法是大象与骑象人的合作。这需要一定的驯象技巧----了解并节制感情和欲望的能力。比如,那些能够抵住糖果一时的诱惑而获得更多的糖果的小孩,并不是单靠意志力,而是运用自己有限的自制力来转移注意力。一个情绪智商高的人,骑象人必然技巧高超,懂得有技巧地分散大象的注意力,把大象安抚得服服帖帖。不同于各类心灵快餐,作者没有回避人性中的矛盾、冲突,不认识到这一点很难真正快乐:我们的心中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互利互惠是人的本能,正是它把我们链接在一起;另一面,我们天性虚伪,自以为是是每个人基本的心理结构。
人际交往中,有一条黄金规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就要那样去对待别人。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背后原理其实是一种模仿的本能,这是人类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最佳合作策略。
互惠原则有时会被利用。例如谈判中,对手提出一个过分要求,这时你当然会一口回绝,接着对手提出另外一个稍微小一点的要求,这时你可能不好意思再回绝了,你不自主地选择了妥协,尽管那也不是你想要——实际上对方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一个要求只是幌子,对方真正的标的是第二个。这就是“登门槛效应”。最佳的应对之道是,重新评估对方意图,带着胜利者的姿态,接受对方让步。
我们每个人都很虚伪,当我们蔑视别人虚伪之时,更显得自己倍加虚伪。我们常常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划分事物,自己总是正确,就好比在大脑中安装了一款美图秀秀的软件来美化自己, “能看见对方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即使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也依然认为自己是好人。我们太容易把自己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而忽视了其实他人看到的和自己完全不一样。只有移走心中的梁木,我们才不会囿于偏见,才能走上快乐之路。
了解这几个原则,快乐就是可求的
进展原则: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来得快乐。我们的本能倾向于及时反馈,如果行为是一个月前做的,一个月后才实现,那么它就没有办法将两者连结在一起。所以,不妨设置一个个小目标,让自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适应原则:无论你遇到了多大的好事或坏事,你都能渐渐适应。比如你买彩票中了五千万,一开始你会非常开心,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又回归了常态,中奖前闷闷不乐的你中奖后依旧烦恼。快乐 = 遗传的快乐起点 + 生活条件 + 从事的自发性活动,无论生活条件再好或者再糟,经过一段时间,都会适应;然而自发性活动(冥想、运动、学习新的技能等)能给个人带来更多的快乐。遗传天生的,没办法改变(至少现在是这样),生活条件再好也会逐渐适应,要提高快乐水平,只有从事自发性活动,虽然一开始可能很困难,一旦精通,会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和成就感。经验比实物更让人快乐: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活动都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活动让我们跟别人连接起来。物质会加大我们他人之的距离。昂贵的实物消费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出于想让人艳羡的虚荣心。
比如不久前,南京有一家寿司店迅速走红:这家店的老板给食客也定了不少奇怪的规矩:
食物不打包;不批量生产;人不到不开席;食物端上桌需要在一分钟内食用;
没有菜单,想吃什么提前预定;每餐只接待10人;不接受陌生新客人,只能老顾客带新人来……
不少顾客还赞不绝口:“除了他家的日料,基本上其他地方我都不碰的。”
但有人明眼人指出,这家打着“本味、高档”旗号的店,却在寿司上挤蛋黄酱、喷枪烧黄油。
用了蛋黄酱、黄油,再高级的食材都会被调成同一个味道。目前,店铺已被责令停止经营、接受调查处理。
可是,还有更多网红店铺依旧开着,在收取顾客的虚荣税。所谓“精致美好”,也许是表象,盲目追捧“精致”的网红店,让你错过真正想要过的生活。
这样说来,是不是要像古代哲人说的那样,放弃追求身外之物?当然不是。
幸福来自内心,也来自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其中的平衡。
托尔斯泰说:“只要人知道如何工作,如何爱人,就可以在世上过一个精彩的人生”。必须要澄清:“上班”和“工作”完全是两回事。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时间,你就必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做规定的事。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带有一种积极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遗憾的是,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只能把上班当成谋生的手段。这个话题已超出文讨论的范围。再考虑换工作之前,也许你该考虑一下稻盛和夫说的:如果你不热爱你的工作,也要试着努力把他做好。那种超越自己的成就感会让你幸福。
我们终身都在寻求爱与依恋。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依恋和感情关系可能会带给我们痛苦,但事情也有另一面:他人也是天堂,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同样不可能快乐。关心他人、爱与被爱,有效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可以给人以快乐。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除了爱与工作,作者还提到了第三条幸福之路:感受神圣,自我超越。
这些可以从大自然中体验,去森林中、去海边、去田野,开阔身心;从高尚的人身上体验,用心聆听那些道德模范的事迹,问问自己心里有没有感动;再以他们为榜样,做利他之事,真心去帮助别人,超越自我。
“人生如何才能幸福”?面对这个千古之问,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平衡,象当与骑象人和谐相处,心与智实现平衡,个体就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这与古老中国的“中庸之道”在思想内核上遥相呼应。看来,好的观念,终究会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