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啊,中国父母都是相当会运用这句话。从宝贝逐渐转换到父母角色的我们,似乎也是家传的本领,可以在各种场合运用的炉火纯青。
很多时候,父母都是真心为宝贝好,实际上却是父母觉得为宝贝好而已,是否对宝贝真的好就不一定了。更多的时候,这种觉得会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把宝宝压的喘不过气来。父母以习为常地说“我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你却不领情?
一、这世上有一种冷,叫作你妈觉得你冷
“听我的,你穿这件衣服真的很丑,还我说的那件出门!我说那么多,还不是为你好。”
“你不要选表演专业,都不是正经的工作,还是学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吧,我现在这么强迫都是为了你好。”
“你赶紧考个公务员啊,等毕业了就能进事业单位了,多稳定,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有多少次,父母都是这么劝说孩子听他们的安排?父母的确是倾其所有地对孩子好,他们每天醒来第一个想到的人绝对是孩子。孩子上小学时他们会每天督促写作业,给报各种课外辅导班,上中学时十有八九还在帮孩子整理书包,帮忙整理房间,帮打理一切孩子不愿意动手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的“牺牲”和“帮助”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但是父母他们觉得你需要。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久而久之,抵触增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张,自己的生活就会越来越被约束。这也是家长的困惑:为什么我做得一切都是为你好,而孩子却不领情?
爸爸常说“我是你爸”,你怎么能违背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父为子纲。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他们自己的家族和他们的父辈牺牲自己。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代代相传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他们也同同样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就会出现,所有爸爸都会有的要求“你应该学什么”,“你应该找什么工作”,等等。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宝贝的需求就不应该被尊重吗?
其实,我们真正要好好考虑的是到底要如何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爱。首先,我们要把孩子堪称一个独立的人。其实从宝贝出生起,我们对她的照顾就会习惯性地让我们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个附属品。习惯性地认为我们需要的也是宝贝需要的,我们讨厌的孩子一定也讨厌。我们冷,孩子一定也觉得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法用语言和自主行为来表达自己需求时,宝宝会选择用哭来抗议。长年累积下来的习惯导致我们会以为我们很了解孩子,不需要去询问他们的想法。这种“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绑架,养成了不理解我们的孩子,和幽怨的不知所措的父母。
二、注意区别“我的要求”还是“宝宝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常用“换位思考”来解决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但这种方式似乎用在教育宝贝身上并不是很管用,这是为什么呢?
例如,宝贝今天和小朋友抢玩具没抢到哭了,作为父母的我们担心宝贝因此不受欢迎,会告诉孩子你不应该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这是不对的。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委屈。这里“不应该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只是大人的要求,并不是宝贝的需求,其实你只要抱住孩子说:“没拿到玩具有点难过吧?”就可以慢慢安抚住宝贝了,让孩子觉得妈咪很理解他,让他觉得安全。
三、以安全为前提尊重宝贝做自己
在中国传统社会上,做人难,做自己,更难。我们就是从小被这样教育的。舍小我,为大我,但却带来很多弊端,遇到机会不敢尝试,遇到事情总是看大人怎么做,很多难过都积压在心里。那我们为何不在有限的条件里鼓励孩子做自己呢?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跳出我们的影子,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心中所念所想的确就是为了自己的宝贝,通过自己努力帮助他们的一切,不让孩子走弯路。但我们应该知道,宝贝的路只有他自己走才是他自己的,家长不可能控制一切。
所以,希望我们能在给予宝贝温暖的同时,清醒地认识这种“软暴力”造成的心理危害,不要用爱的名义绑架宝贝,让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利于宝贝身心的健康成长。
图片摘自童书《我是小学生啦》
内容来自微信订阅号:小东方books
ID:dftmh11
阅读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东方出版社少儿编辑部
精心为家长挑选畅销童书绘本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