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日,笑来老师专栏的预告内容是:让我们摇摆不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中提到,对“长期”这个概念的模糊与不确定,导致了我们的摇摆不定。
是啊,“长期”到底有多长呢?一年算吗?还是三年五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我到底要怎么判断自己在这个事物(可能是资产,也可能是事项,可能是关系,甚至可能是我自己)上的投入已经足够长期了呢?如果尚未达到“长期”的标准而提前撤出,可能会让之前的投入也大打折扣,同时损失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丰硕成果;如果已经跨过了长期投入的丰收期,继续保持同样的投入又可能收效甚微或者干脆得不偿失。
我认为,对于“长期”的定义,应该基于一种合理的预期之上。既然是“合理的预期”,那就应该遵循某种可推演的逻辑,而非凭空而来。比如,我希望能够熟练掌握西班牙语,也明白想从零开始掌握一门外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是需要“长期”投入的。那么这个“长期”如何计算?假定我每天能投入5小时学习西语,根据10000小时定律,我需要10000/5=2000天=5.5年,来使自己到达熟练甚至精通的程度。也就是说,对于学习西班牙语(或者其他任何一门技能),在每天投入5小时的前提下,5.5年是比较可能正确的长期(这一段受到公众号“盒子的问题”2月18日原创文章启发,在此表示感谢)。有了这样的计算与预期,我在学习了一年,两年年,三年的时候,都不太会放弃也不太会疑惑,因为知道这还算不上“长期”。
再比如,如果有人通过某种计算与推演,预测区块链技术将在未来10年左右彻底改变银行业和其他行业,达到应用的爆发期。那么,从现在开始持有比特币(区块链通用货币)10年就是比较合适的“长期”。
当然,在事情没有切实地发生以前,一切“合理的预期”都只能是相对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与调整。但有一种投资比较特殊,即使不做计算与推演,我也决定把与之相关的“长期”定义为一整个一生,那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