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小年到了,但现如今只有到了过小年的日子年味才更浓郁些。在外打拼的游子已经准备好返程,一心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期盼着新年的新气象。春节这场狂欢的开幕式,就是小年。
还记得小时候,小年就是"春节惊喜大礼包"的第一环。跟着爷爷奶奶去集市采购年货,一家人热热闹闹地采买货品,自己也可以稍微"上下其手",偷偷地尝一下为除夕夜准备的美味。更别说甜到心里面的灶糖,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味道。
小年和过大年相对,也可以算作对除夕的预热。不过这个日子本身也有着含义,那就是祭灶神,也可以叫做祭灶节。有一次赶上在小年的时候拜访农村的亲戚,见识到了城市里面不曾有的热闹庄重场面——祭灶。农村的灶台要比城市家庭的天然气灶"大气"的多,很多还保留着烧柴火的习惯,灶台上也贴着灶王爷的神像。小年这天的清晨,便有一家之主准备好清水、豆子和干草,一起放在炉灶里面烧,这一步叫做"送灶神"。与此同时还把化开的蜜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他在天上汇报工作的时候,能为自己家多说好话。最后便是重新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一套祭灶的活动便算结束。
祭灶是我国南北普遍进行的节日活动,是对于家宅安康的共同寄托。说起来并不奇怪,中国人对于"吃"的重视是一等一的,自古便是"民以食为天";再加上家家户户都要开火做饭,灶王爷算是寻常人家和老天爷沟通的"绿色通道",如此亲民的灶王爷自然在百姓眼中无比可爱。
不过,南北方的小年有着不小的区别。首先是时间不同。在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小年一般是指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而在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时间有别,还是要在历史中找原因。其实早在宋朝是就有过小年祭灶神的习惯,那时候小年的日期还是腊月二十四。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皇家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祀众神,向来"勤俭节约"的雍正便把灶王爷顺便一起拜了。说起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的习俗历史更悠久些。
除了日期,南北方小年的区别更体现在"吃"的方面。比如灶糖就是北方特有的习俗,比如晋冀地区的糖饴、京津地区的糖瓜、东北的关东糖等等,人们以此来期盼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甜蜜。在南方吃的则是年糕,在南方很多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在小年这一天打制年糕,和家人共同分享,取其"年年更高"的寓意,为新年祈福。同样还有两大南北节日餐桌主角——饺子和汤圆,也是南北小年不同风景线。虽然吃的东西不同,但是食物中所包含的寓意和期盼却是共通的,就如古人所说:此心相通,此理相通。
南方过小年的另一个不同就是:洗澡理发。在北方人们一般选择在小年这一天剪头发和洗澡,而在南方则是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的居多,也没有了洗澡的环节。这里的"洗澡"可不是南方小伙伴认为的洗澡,而是正宗的"北方style",包含了淋浴、泡澡、桑拿,还有南方小伙伴体验了都说好的搓澡等等环节。这也是南北方气候不同的原因,北方春节时严寒,洗澡不方便。到了年终岁尾的"洗大澡"也有着清洗一年晦气的仪式感。
小年迎春,祭灶扫尘。中国的广袤大地造就了不同的小年习俗,但贯穿其中的节日精神却不曾改变。对于新年的期盼、对于幸福的追寻、对于安康的守望,还有千百年来未曾改变,对于阖家团圆的美好祝愿。亲爱的朋友们,亲人们在等你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