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据说罗贯中曾经跟随张士诚,张士诚投降元朝后,罗贯中返回山西太原老家,后又下江南,开始《三国演义》的创作。中途因为恩师施耐庵病逝,罗贯中为了纪念恩师,增补、修改和完善了《水浒传》,之后又继续写他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擅长写乱世,中国历史上七个乱世,他写了三个,其中《三国演义》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深远。所谓“演义”就是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至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结束,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
《三国演义》既写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一治一乱的历史发展观,也写出了“忠孝仁义”的文化价值观。
《三国演义》既写出了烽火连天、硝烟滚滚、浩浩荡荡的战争场面,也写出了变幻莫测、左右斡旋的政治外交政策。
《三国演义》既写出了成百上千的帝王将相的成败荣辱,也写出了成百上千的谋巨武夫的个性命运。
如果说《水浒传》强调的是“义”,那么《三国演义》强调的就是“忠”。买主求荣的都没好下场,比如杨松、黄皓等。杨松,汉中王张鲁的谋士,曹操征汉中的时候,知道他极贪钱财,见利忘义,于是就贿赂他,让他作内应,果然张鲁被迫投降。曹操攻取汉中后,厚待了张鲁及其部下,惟独杨松因卖主求荣被砍了脑袋。黄皓,西蜀后帝刘禅的太监,在蜀魏战争中,多次卖主求荣,帮着曹魏扯蜀汉的大腿。西蜀灭亡后,司马昭善待刘禅,却将黄皓凌迟处死,只因他祸国殃民。
当然《三国演义》强调“忠”,但不强调“愚忠”,所以弃暗投明的就另当别论了。赵云赵子龙,先追随公孙赞,后追随刘备,最后成为西蜀“五虎上将”之一;张辽张文远,先后追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后归降曹操,南征北战,在合肥之战中,威震消遥津;甘宁甘兴霸,先在刘表和黄祖麾下,但不受重用,后投孙权,从此建功立业。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的就是他们。
自古以来小说重在刻画人物形象,罗贯中显然是这方面的高手。《三国演义》中一个个帝王将相、谋臣武士粉墨登场,众英雄豪杰们性格特征不同,命运也不同。
曹操:本性多疑,得了头疼病,神医华佗要给他做开颅手术,曹操怀疑华佗要害他,二话不说,将华佗下狱处死,华佗死了,曹操的病也就没人能治了,最后也就病死了。
杨修:聪明,有才华,但侍才而骄,总喜欢猜测曹操的心思,猜对了还到处张扬,引起曹操不满,导致被杀。
许攸:袁绍、曹操的旧相识。许攸原本投奔袁绍,官渡之战时,因家人犯法被袁绍批评了几句,一气之下,改投了曹操,为曹操献计,偷袭袁军粮仓乌巢,从而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自此许攸居功自傲,屡屡口出狂言:“没有我,你能进得此门吗?”,引起曹操和众武将不满,最后被大将许褚一刀砍了脑袋。
关羽:忠义无双,武功盖世,但多少有些刚而自矜,恃气而傲,说白了就是太多自负,最后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人给害了。
张飞:嗜酒如命,醉酒后对部下非打即骂,引起部下不满,称其酒后呼呼大睡,割下他的脑袋,投东吴去了。
众英雄的命运让人叹息,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最后让我们用《三国演义》的卷首诗来结束此篇文章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