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共性确实很多啊,年少时总觉得自己无法替代,心性呀,比天高,渐渐还是明白,却不得不承认,蝼蚁也不过如此,难怪会有如此之多的“意义”类质疑,确实有时候有些东西是可以抹杀有着初心的、年少的、略显稚嫩和天真的自己,“读书无用”大概也是得无奈的被人不得已接受了。你当然会问我为什么,甚至会跳脚,试问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有文化,为了社会发展,父母学校老师也会赞扬你的同时有时也会补充一个其次,那便是生活,年龄越大,离生活越近;越到后面,读书越是为了生活。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你瞧,生活,必定需要工作吧,同时,两者也是都离不开社会,那么,社会看重的是什么?或者说,试问工作看重的是什么?你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能力,当然可能特殊的还包括资历。一个早年认真学习并且按照社会价值观精致培养出来的孩子,到了后期有了价值观和目标的冲突,同时又不免遇上社会中复杂的人事抑或是情感,便显得手足无措,周边或是社会中的人便会颇为瞧不起,称之为“书呆子”。其实在教育中有一部分稍显模糊的区域,例如什么是该教的不该教的(包括主次),什么是可以自学的和自我发展的,什么是归学校教育的,其中除却方式内容的差异外,还涉及到社会的价值观,以及,过去传统和现行规定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反过来影响到下一代,塑造出一代进步一点点的孩子。但是人的潜能或者说本身的能力和天赋远不止一点,只是被压制了许多,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每个层次,每个阶段,每个年龄的人,都在谋生。言归正传,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大概需要做到应对目标转换的自如,或者说,其实目标都是一致的,是各位早年理解错了。
凌乱的一点想法而已,姑且随意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