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到《王阳明·一切心法》这本书,断断续续读起来已经近一个月有余,今天在图书馆痛痛快快的把最后的结尾部分读完,现在仍旧意犹未尽。很久没有读历史人物传记了,在罗胖的盛赞推崇之下,果断入手了熊逸先生的大作,虽然当时觉着价格稍贵,可今天看来完全值到没话说。这一次的阅读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关于买书的想法:如今网上卖的最便宜的东西就是书了!
回想王阳明57年走过的路,求学、致仕、立家、问道、悟道、立学、传道,一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最终参悟出“致良知”的人生终极真理,后又经过门人的苦心经营,代代相传,才能够保留至今。这份精神财富,也经受住了历史五百年的洗礼,如今既然看到了,就更应当倍加珍惜,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熊逸先生的著书手段确实功力深厚,据罗胖所说是花费了十年心血打磨而成。从书中可以看出熊逸确实是一位超级理性的历史作家,表达的观点,旁征博引却也点到即止,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完全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述说王阳明。没有作者情感色彩的渲染,读起来朴素平实,更容易让人陷入历史的沉思当中去,而不是盲目的去崇拜王阳明了。但读完之后,我反而更加觉得王阳明心学精神的可贵之处,甚至有种快要膜拜的感觉了!仔细想想,那可是五百年前的故事,放到今天竟然照样可以行得通,鬼知道这五百年都发生了什么,让王阳明这位大神级的人物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有这这么牛X的真理大道而不得所知,却还要呕心沥血去苦苦追寻所谓的真理,让我们这些苦苦求学多年的人情何以堪!
从跨历史的角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和程朱理学放在今天就是我们整天挂在嘴边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心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真理,程朱理学就是晋身之阶,那么搞素质教育追求人生意义会不会耽误了高考,耽误了仕途呢?引用王阳明当时回答钱父的话语:“学习圣贤之道就好比治家,宅邸、服食、器物都是自己置办起来的,等请客的时候就拿家里的这些东西来招待客人,等客人走了,家里的东西就留下来自己享用,终身不会匮乏。现在那些只顾举业的人恰恰相反,自己不置办任何东西,一切都靠租借,如果请客,一时之间倒也是百物具备,等客人一走,所有东西都要归还原主,自己照旧一无所有。”
王阳明的治家之喻确实切中了当前教育的时弊,世人学习程朱理学,只是拿它作为应对科举的手段罢了,并不曾学到自己心里,而心学之于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圣人之学就是心学,学问的目标只是“尽心”而已。现在想想以前为了高考所学的东西大部分都还给了老师,还给了书本,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净,完全没有学到心里。反而高一时看的课外书在心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当然,也不能忽视那些应试教育所打下的根基,这也是今天能够学习更高层次学问的基础。从传授心学的这群门人的基数来看,他们大多都是在程朱理学中浸淫过的人物,这个背景是不能忽视的。总的说来,应试教育的学的那些东西,只是没有学到心里而已,但功不唐捐,那些东西悄无声息的成了追寻心学的台阶。用鬼脚七的话来说,就是: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
既然自己没能够悟到这些真理,那么今天有人告诉你了,应该怎么办呢?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想一下子改掉以往的学习思维模式还是挺难的。与其观望,不如上船看看,做中学!权且把心学的“四句教”记下:“无善无恶是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当然这个也不能奉为圭臬,但至少可以作为以后人生的参照,从心出发,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