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重
这个城市却似乎不想睡去
陈大猫和李三游荡到了双龙大桥上
倚着栏杆
只喝酒,不说话
这是毕业三年后的第一次聚头
夜晚九点半的城市灯火阑珊,
行人渐渐稀少,
晚春略带湿气的小风吹来,
陈大猫有些醉。
“老陈。”
大猫应声回头,
看到李三儿刮的青青的下巴。
他有点突兀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两下,
然后顿了顿。
“时间过的真快。”
李三儿笑了笑。
淅淅沥沥的小雨打湿了两人的脸。
“走吧吃饭去。”
李三儿拍了拍大猫的肩,
两人钻进了不远处还未打烊的一家小馆子。
“老板,咸肉炖笋,糖醋鱼,你吃什么?”
“番茄炒蛋吧!”
馆子里没人,饭菜一一上桌,
蒸腾的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陈大猫真有些饿了,正准备动筷,
老板捧着一个砂锅来了。
“这个你尝尝看。”
砂锅中可以看到笋、肉和小葱,
汤色泛白,看起来很是清淡。
大猫用汤匙舀了点汤水,
一口下去,鲜香铺满口腔,
热汤缓缓流入食道,
被冷酒灌过的胃暖了起来。
“这叫什么?”
“腌笃鲜,主料是春笋、五花肉还有金华火腿,
这家店一直用的正宗火腿,口味很好。”
如今时隔三年,
陈大猫在读《国宴与家宴》一书时看到一句话:
“所谓高汤,
基本上是老母鸡和老火腿慢火熬出来的,
不过高汤之王则是那一锅纯正的腌笃鲜。”
那一口鲜美,陈大猫记忆犹新。
临走时李三儿送的那只金华火腿,
在家陈放了三个月依然别具风味。
它如何不别具风味,令人惊奇呢?
这只火腿,始于唐代,
早在1200多年前的《本草拾遗》中就已有记载,
“火腿,产金华者佳。”
经过几十道工序的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集结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鲜香美味,
早在清朝就走出国门,
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它的俏丽外形、独特芳香、
鲜艳肉色、悦人风味,
颠覆了人们对火腿的认知。
它不仅是金华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亦承载着浓浓的家乡情,
因此又有“家乡腿”的亲切别称。
其中的鲜美风味我在此不做赘述,
还请各位看官自行品味。
金华火腿只是千万中华美食中的沧海一粟。
其实听起来相隔甚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在我们忽略的角落,
也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的舌尖。
曾如影随形的传统文化正日益式微,
若干年后,
我们的子孙后辈听《帝女花》以为是外文歌曲,
视月饼为曲奇饼,
那将会是何等悲哀。
对于中华美食而言,
"申遗"并非唯一的出路,
但对热爱本土文化的人们来说,
传统美味值得保护和传承,
这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忆苦思甜,
才是它们的真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