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电影(即将上映的《攻守道》)和一首歌(马云和王菲合唱的《风清扬》)再次引爆社会对马云的议论,这也给互联网创业团队更大的信心,因为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同时,BAT三家互联网巨头的创业发家史也再一次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听了一些,无非都是一些无用的感慨(比如:假如他们是马云,该如何做之类),但和身边一些打算或正在创业的朋友聊这个话题时,会听到下边的声音:我们这一代活得太艰难,机会都被巨头抢走了,只留下和巨头打工的份儿。每次听到这样的结论,我都会反问:真的是这样么?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员,在多家互联网巨头公司有过经历,很庆幸了解到了部分巨头公司成功背后的一些故事,基于目前对身边一些创业团队(有失败的,也有一定成就的)了解,对他们成功的原因进行思考,重点对一些失败案例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总结他们的失败经验,找到在互联网初期创业团队可落地方法,期待能帮助自己或年轻的创业者在未来能争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优秀的创业团队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首先,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是梦想家,更是实干家。
创业公司要有梦想,因为这个梦想,大家才聚到一起。但一定要记住,原始创业团队一定是为解决一个微小且实际问题而生,比如: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创始团队的梦想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共同的梦想,“十八罗汉”聚到了一起,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基于马云先生前边几年对互联网栽过坑的总结,以及敏锐洞察到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带来贸易结构的改变这个潜在商机,马云和他的创始团队在99年创立阿里巴巴,初期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就是要建立一个网站,让中小企业能在上边推介自己商品。经过不断打磨及电子商务市场的逐步形成一定规模,阿里巴巴也逐渐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客户、技术、人才等积累,然后再整合资源解决更多的问题,才逐步诞生淘宝、支付宝、阿里妈妈、阿里云等更多产品,最终形成今天的阿里经济体。试想,18年前马云和他的创始团队若只沉浸在幻想中而没能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但假如大家没有梦想,不是理想主义者,团队一定会缺少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当下的实际问题也不能更好的解决。
创业初期要有独特的商业模式,最好不要和巨头“硬碰硬”
我理解的创业,是指基于当前形势对未来的判断,并通过一定的创新的方法来解决当前实际的问题(可以是To B,也可以是To C)。在这里,对未来的较为准确判断决定一个创业团队到底能走多远,较为准确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是基于对业内的一些信息的整合,但这些信息和这个判断在逻辑上还不一定存在必然关联,所以说是较为准确的判断。但一定要记住,判断是虚的,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实际的,你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才能论证你的判断,才能获得VC的关注,才能拿到更多的资源来开拓市场,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自己的团队。
正是因为这个判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所以初期商业巨头会因其内部各种复杂的原因(内斗、追求短期KPI等)不敢动你,当你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了,判断得到市场的印证了,商业巨头也许就动不了你了,这时候,巨头们大部分情况下能做的只有投资或则说是收购(收购,我认为是创业成功的另外一种标志)。相反,在创业初期假如你的商业模式和巨头公司发生了正面冲突,巨头公司有比你强大的流量入口、优秀的技术团队等资源,他们很快就能把你的创新复制过去(最近也有爆出多起巨头公司的抄袭事件),这时你的创业团队会死的很惨。这里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大公司为什么要抄袭呢?(我的理解,大公司对外肯定会说不存在抄袭,但到了具体执行层面,抄袭是他们完成短期KPI最便捷的办法)。试想近期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滴滴创始人程维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判断,切入到出行行业,创始滴滴打车,解决出行问题。除此之外今日头条、饿了么、OFO、摩拜等新一批互联网新秀的成功都有效印证了这一点。
最近在和几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时发现,他们往往是几个哥们聚在一起,空有做首富的梦想,但缺能落地的项目,大多都是在做外包(这里并没有看不起外包公司的意思),代别人开发一些轻量级产品,而没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几个有一定商业模式的项目,和腾讯、阿里等巨头企业发生了非常正面的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更多的建议他们去再认真思考几个小问题:自己有什么?到底是要做什么?想清楚了,再去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
讲真,互联网创业比一般人想象的要苦上百倍,不但身体累(因为要在人员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解决用户、产品、技术,团队等非常多的繁琐事情),而且心理上会更累(因为随时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所以,好的创业团队里边每一个成员都具备非常强大的脑力、心力和体力,但仅具备这些还远远不够,具体还需要注意哪些,小编下回再详细道来。
————————————————————
严谨转载,版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