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个很喜欢参加大会的朋友。
他一直在贯彻他的「六度分隔」理论,他认为只要他参加的大会/会议/聚会足够多,就可以认识一批牛人 ,链接一批资源,发现一批机会。
所以我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他参加各种会议,包括编程大会、人工智能大会、房地产大会、投资大会、美妆聚会、读书聚会、养生聚会、国学聚会、健身聚会……
每一次参加完会议,他都觉得收获很大,偶尔一起吃饭,他总会大谈起他对各种行业的观察和心得,顺便说起他未来的多个项目计划。
我知道有不少擅长关系活动的成功者,例如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不过他最后并不是通过他的社交能力获得了成功,而是通过产品获得了成功,例如他创造出了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 LinkedIn,还写了一本论述新型雇佣关系的书籍《联盟》。
所以,我起初对朋友频繁参加大会的态度是开放且包容的,多跑些地方,多认识些人总不是什么坏事情。
然而,他接下来做出来的事情却超出了我的预想范围:他将大量参加各种会议的行为视作自己的优点,各种行业产业观点张口就来,大部分是别人的口水观点,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意,甚至没有留意自己说出的观点前后矛盾。
例如前阵子还在说 A 是热点风口打算进入,下一次见他就已经开始在说 A 已经过时,没有创造价值。
这样的结果就是他参加的会议越多,听到的消息越多,就越没有自己的思考,越来越不敢行动,越是眼高手低,越是畏惧焦虑,会一直以为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风口,所有在他口中说过的项目从来没有一个正式开始过。
盲目认同,等于随波逐流,自己的错永远可以推卸到别人身上;只说不做没有行动,就永远没有失败,就永远会臆想自己是语言上的成功者;跟随热点,自己却不想成为太阳,就永远丧失自己高光时刻。
2
我是很少参加大会的人。
我对待大会的态度是:与其蜻蜓点水般地参与 100 场大会,还不如彻彻底底地参与 1 场大会。
所谓彻彻底底地参与,就是所有过程都贯彻「现场主义」。
「现场主义」一词来源于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
「与其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还不如到生产现场的各个角落中转转,直接获得第一手的生产信息,感受最直接的刺激。一直处在现场的话,就能够从那里获得满足。现场主义正符合我的个性。」
是的,我就是将「现场主义」贯彻到那场改变过我人生轨迹的「开智大会」的。
3
第一次听说开智大会是在 2015 年初。
那时候我刚加入开智社群,还在一边翻开智社群的以往所有聊天记录,一边读开智社群众筹版《追时间的人》,巨大的信息量正压得我喘不过气,惊闻第一届开智大会即将在 2015 年 4 月举办,兴奋又苦恼。
兴奋的是自己可以有机会可以和那些自己在微信群和书中异步交流多次的知识大牛见面,当时开智大会最吸引我的一点,也是开智大会与其他大会的特别之处,开智大会设置有自助餐环节,大会结束之后,参会者可以与讲者老师一起面对面吃饭,你可以听讲者对主题的后续深度阐述,你也可以向讲者提问各种问题,专业问题、恋爱问题、职业问题……
苦恼的是一想到无奈的是自己尚未有足够的积累,即使见到这些知识大牛恐怕也无法互动交流,甚至觉得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议自己即使听到了估计也还暂时无法施行。
这样一想,就觉自己去现场参加第开智大会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后来再想,自己能在一次三四个小时大会上得到的东西极其有限,即使再加上自助餐的两三个小时也很难发生会令自己发生重大改变的事情,还不如践行一下《追时间的人》的核心理念——大会(信息)不重要,大会讲者(信息承载者)才重要,去时间源头接触信息承载者。
根据大野耐一的「现场主义」,「现场是座宝山」,现场蕴含着第一手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经常到现场去,不仅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且,可以获得意外的启示。
开智大会的现场不是第一现场,大会后自助餐厅也不是第一现场,知识大牛的的工作、读书、生活、学习的地方才是第一现场,那里才会有我想要的东西。
所以,与其去大会现场,不如想办法去第一现场,与开这场大会的人一起同事。加入他们,物理距离无限接近,共同做一件事,思维与认知无限接近,自己与知识大牛的认知与做事方式才会逐渐趋同。
用开智大会创办人阳志平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成为认知学徒,找到学习共同体,合法边缘性参与,你才能才非常低的起点,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核心圈,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幸运的是,就在第一届开智大会举办后的 4 个月之后,各种机缘巧合,我加入了开智团队,第二年的开智大会,我不仅去到了现场,而且还是以工作人员的身份。
此后,我在开智工作的成长速度是以往的好几倍。
4
我手上捧着这本《认知尺度》,是三届开智大会的演讲合集。
这种感觉,与多年前我手捧着《追时间的人》的时刻何其相像,前者将一群聪明人放在一个房间,用对话打开我的认知世界,后者将一群聪明人送上讲台,用科学来拓展我的认知尺度。
我想将此书介绍给那位喜欢参加大会的朋友,告诉他,不要再参加那么多大会了,开智大会除外。
如果你像我当初那样,觉得去现场参加开智大会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可以提前看看这本书。
当然,如果你还想加入开智与知识大牛一起工作,成长速度翻好几倍,记得《追时间的人》和《认知尺度》一起看,那会是最好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