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的课是我比较期待的,虽然是在中学阶段的实践,但是生涯的理念和方法是完全可以应用到大学的辅导员工作中的。
辅导员对于自我在学生中的定位,必然会有作为管理者的角色,但是如果仅有管理,就不能更好地贴近和深入学生,辅导员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未来,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贴心朋友,不做冰冷的管理者,而是温暖睿智的生涯导师。
生涯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真的是太广泛了,我想其中原因在于生涯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不单纯把个体作为群体的组成部分,而是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目标和动力,把每个人最闪光的点提炼出来,让每个人的优势都得以发挥。
以前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在大学班级建设中实行“团队经营模式”,那时的我刚进入这个领域,方法和研究方式还比较稚嫩。现在我想能不能找两个班级试点,跟辅导员合作,把这些生涯理论在高校的班级建设中实践起来呢。
即使是很好的方法,在不同的班级应用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组成班级的人不同。所以提前必须对班级同学在价值观进行调查,然后根据班级成员最看重的部分进行规则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
学会使用信息化工具也很重要,推荐的app有麦客,门口易测。对于中学而言,手机的使用可能是有限制的,但是大学不存在这个顾虑,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提高效率,与手机为友。
对于21天训练的启示,这个学期我想是不是在开营前要加入一些仪式感的设计,在其中加入教练技术中的愿景激发,从上层向下要行动,动力也会有增加。营长在每天早上也要在群里发一些仪式感的文字,鼓励大家,帮助营员更好达成自律。
其次,在训练营也可以设置自由组和押金组两种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
另外,营员之间的互动,对训练营的及时反馈,以及中期甚至每天的督导都是很重要的,是不是可以让老营员或者是训练营的总负责来坚持督导呢?回头跟乐知的葫芦娃们风暴一下。
感觉要做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慢慢做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