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某个时刻,你可能跟你的朋友、亲人都说过这样的话“要是能像那个谁谁谁一样厉害就好了”,这时得到的回应可能是这样的“那些事情都不是一般人做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这些都只是普通人,而能够成为企业家、科学家、作家等等的高手都不是一般的人,普通人做点普通的事情就好了。
这样的答复正常理解是没有问题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个个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怎么会跟我们普通人一样呢?
这里面其实有个关键,那就是我们看问题的关键点不同。
不一般的人是因为人不一般而做出来的事情不一般呢?
还是因为做出不一般的事情让我们觉得这个人不一般呢?
其实答案很明显,不一般的人是因为他们做出的不一般的事情,我们才觉得这个人不一般,你看奥运冠军、企业家、科学家这些人都是因为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后来我们才觉得他们不一般。
其实就算再厉害的人也都是从普通人走过来的,之所为他们能够成为不一般的人,那是因为从最开始他们就相信:他们会成为那个不一般的人,而且一直按着不一般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的。
那么这些最后变成不一般人对于具体事情的想法到底是咋样的呢?
1
九年义务教育加上大学,大部分人的学习经历和接受到的教育程度都差不多,如果是同班的同学,连学习环境、授课老师都基本一样,但他们一路上的学习成绩却相差甚大,而从学校走出来后,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变德越来越大。
这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对于读书而言他们最大的目标是考的好成绩,最后上大学,做个有出息的人。他们认为只要能够考上大学就可以变得有出息,而至于为什么考上大学就会变得有出息,他们根本不关心,因为大人们经常都是这样说的“考上大学就成功了”,听着听着就相信了。所以在通往大学的过程中,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该读的读、该背的背,所以后来就有了“十年寒窗”这个说法。当这些学生走出社会后经常会说“把学校学到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除了对自己的记忆力差表示怀疑之外,还认为学校学到的东西都没什么用,要不然,怎么可能都忘记了呢?其实,这些学生最后上的大学很多都是一般类学校,因为,在面对灵活性考题的时候,他们没办法运用自如,也就很难考出高于平均分很多的成绩了。
而那些学霸则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接受知识、吸收道理、掌握方法、深入思考的过程,于是乎在他们的学生时候,他们早就养成了“只子不差”的阅读习惯,每一章每一页基本没有他们看不懂的文字信息以及文字之间所要传达的意思。而这些学霸的学习过程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累,为什么呢?他们所要掌握的东西仅仅只有增加的知识,而普通人不但需要掌握增加的知识还要不断重复复习之前学过的东西,因为那些他们学过的知识并不属于他们。
一念一个世界,这话一点也不含糊。同在一片天空下的学生,用的课本、学习环境、授课老师都一样的情况下,仅仅因为想法不同,有些人变成了学霸,有些人拼死拼活的最后还只能是一般般。
2
在工作中,有些人可以一路走的很快,当大部分人都在原来位置苦苦坐班的时候,有一些人就已经就上了领导的位置。
这种情况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而且这时候还应该很多人会出来抱怨自己没有关系等等,要不然为什么同样努力的两个人,结果会差别那么大呢?
其实最关键的且最重要的地方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工作换来的就是工资,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与工资相匹配的,这样的感觉也没有特别大的错误,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些人的目标和注意力都关注在了工资上面,不管努力工作还是打佯攻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然而,许多年过后,他们还是处在一个跟原来差不多的世界里。一直为了工资报酬而工作,只是有些人努力了点,工资变得高一点而已。
而那些早早被提升的员工,他们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觉得之所以工作是因为自己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乎,他们把工作当做了一种回报社会的途径,通过上班改变原来的工作协作关系,提高效率给企业创造利润,而为了做出更大程度的有用,他们开始学习各种可以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技能,让他们的创造效率越来越高,对于这些人来说,其实工资只不过是个附带品。而最后这些附带品可能给他们带来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去做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
仅仅因为想法不同,最后的结局天壤之别。
要想改变自己,先从认知开始,想要变成不一般的人,就要学着不一般人的想法开始思考问题,所有的不一般都是从普通人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