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网络信息化充斥社会的今天,我们对诸如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达到了一种空前的依赖,甚至是如痴如醉的地步。尤其是其中的点赞和评论,只要手机屏幕里面出现点赞的标志或是评论的话语,我们便像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户人家一般,感到无比的欣喜若狂,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盟友一般。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作为一名微信、微博的狂热的爱好者,我自己就可以对我自己病入膏肓的症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病人”症状。
手机上必须有诸如微信微博一类的社交软件,每天会根据自己的心情书写各类型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待自己圈内的好友点赞或者点评,针对群内好友所发出的内容记性点赞或者点评。时间间隔不久就会去查看手机的状态一次,若手机离开自己时间过长会产生焦虑。而对于传统的社交能力渐渐退化。
二、病因。
对于这种病症的起因实际上作为资深病友的我是最有发言权的。
(一)外因。
这种病症的产生外因主要是在信息高度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副作用,网络的平台给予当今的人类足够安逸和舒适的环境去经营自己的社交圈,而这种社交圈的方便,简洁,成本低,成为了占据市场的重要因素,高速运行的网络类似于一剂猛药,方便了人们社交的同时,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越来越依赖并且着迷于这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对原本传统的社交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当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费时、费力、烧脑的传统的社交模式慢慢淡化在群众的视野当中。
(二)内因
这种病症的内因源于我们在一味追求快捷便利的同时忽略了很多真实的东西,而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更多的让我们无暇去对生活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总结,单单靠一百余字的状态是远远不可能概括我们生活的全部的。
而渐渐地,人就会变得空洞,首先从思想上,他们的社交软件中被百余字所填充,渐渐的削弱了或者失去了内心沉淀的能力,这就是微博、微信的快捷背后的弊端,而生活的轨迹会把每个人的内心装的沉甸甸的,我们的内心装备的太多,需要一种方式进行备份,或者发泄,诚然,写作是最好的贮存方式,但是,长时间一百余字的训练,试问有几个人还有能力安静的坐下来认真的进行总结呢?同样,最好的发泄方式是倾诉,但是,我们身边的所有人的社交方式都出奇的一致简单,试问,我们又当如何开启话匣子,去和自己的朋友滔滔不绝呢?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虽然社交手段多样化,但是,我们的内心因为无法贮存和释放,便和狗熊榜棒子一般行走在生活这条单行轨迹上渐行渐远。
(三),为什么点赞,和点评这么受患者们喜欢
其实,我觉得这种情况,是病人的病状表征之一,实际上病患依旧渴望情感上的交流,而点赞这个动作看似只是轻轻拨动手指,但是,对于病患来说,是缓解孤独的手段,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孤注一掷的在生活这条路上行走,心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时候,如果圈内的好友点赞,我们孤寂的内心便真的觉得不在形单形只,最起码,这些点赞的人一定在和状态的发出者有所共鸣。但是,仔细琢磨,却也只有点赞的一瞬间是这样,然后生活有归于平静;而点评则可认为是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圈内的人会对你所发出的状态进行点评,这便是最简单化的社交,这种社交把所有需要声行并茂去表达的事物浓缩成几十个字,而对于真正的社交圈的生活,则是极尽规避,和点赞相同,这种内心的沟通是短暂的,犹如流星闪过。
三、敢问有病哪里治?解药哪里卖?
坦白讲,我是一个外向的人,但是内心却极尽孤独,这就是所谓的外向孤独症患者。大部分的时候,我也痴迷于这种沟通方式,但是,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外向,但是在社交的过程中总会听到说自己不会沟通和情商低的评论,开始,我并不认为我有问题,但是慢慢发现,问题确实在我,在于社交方面,我确实缺乏声影并茂的本领和话语的当的能力。我也清楚,这就是源于我“有病”,并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有着和我一样的“病”,我的解决办法就是慢慢的用文字记录每一天的生活心得,以日记或者随笔的方式记录每一天,让自己的内心先沉淀,然后贮存;对于负面情绪及时自我调节或者通过与朋友交谈释放宣泄,把自己的内心腾空了,才有地方继续装载。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在生活中多多沟通,学习别人的社交本领。学习别人的交流方式锻炼自己的语言精准度。
这是久病的我给自己的良方,希望久病的你也可以寻得良方治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