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狂客-贺知章传

   --PIXIU小品文


  自古以来,诗人的命运大多坎坷不顺,有的怀才不遇,有的遭贬流放入狱,还有的或英年早逝,或被害致死。

  然而,在唐朝初年,有一个诗人与42岁冤死狱中的陈子昂大约同年出生,而他的命运就大为不同:第一、他是唐朝289年历史里最长寿的一位诗人,活了86岁高龄。第二、一生无灾无难。在近50年的官场生涯中,他先后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4位皇帝的更迭,却从未受过贬、受过难,属于官场不倒翁。第三、大器晚成。他37岁考中状元,在七品官位上足足呆了28年,直到65岁才一跃而为四品官,67岁升为朝廷的三品大员,享受着和宰相一样的待遇,80岁又成为太子的老师。第四、延迟退休,荣华至极。他86岁才退休,工作时间比陈子昂的寿命还要长。告老还乡时,有皇帝和太子相送,百官陪列,礼遇之高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第五、他像一个逍遥客,一辈子活得很风光又让人羡慕。他爱喝酒,名登“饮中八仙”之首;他爱当伯乐,给李白授予“谪仙人”的称号,还举荐了7岁的神童李泌,李泌后来成为宰相;他爱书法,他的草书成为日本历代天皇的珍爱之物;他爱写诗,现存作品仅19首半,却有2首入选小学课本。因此,后人评价说他是“唐代最幸福、最长寿、一位难得的善始善终的大诗人”。

  这位翘楚就是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贺知章流芳后世的名作。

    一、清贫孝子

  贺知章(659-744),出生于初唐,成名于盛唐,字季真,号石窗,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三世祖贺德仁,当过太子冼马(皇太子的秘书长)。

  贺知章自幼聪颖好学,能吃苦,善谈谑,很受人喜爱。他还是一个大孝子,至今萧山民间还流传着两个故事:

  一是“庙烛烷(wán)读”。贺知章7岁丧父,因为上不起私塾,就在家里自学。缺少纸笔时,他用树枝烧出炭条,在石板上写字。贺母笃信佛教,每次去寺庙时,小贺知章就跟了去,他常常借佛堂里的烛光看书。10多岁时,贺知章的诗文和书法就在家乡一带出了名。平日里,他帮着寡母耕田养蚕,有时候还靠卖自己的书法作品赚点钱,以支持家计。

  二是“担母读经”。贺知章18岁那一年,母亲的痨病加重,双腿不能行走。贺知章就放弃了科考,在家里专心照顾母亲。为了方便出行,他编了两个箩筐,让母亲坐前筐,把经书放在后筐里,横担出门,行遍乡野和闹市。累了就歇下来,取书阅读。晚上,服侍母亲入睡后,继续挑灯夜读。

  乡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亲切地称贺知章为“贺担僧”,称其母为“箩婆”(坐在箩筐里的婆婆)。后来,人们把贺母常去的寺庙改为箩婆寺,把他们母子俩常走的木桥,取名为箩婆桥。这就是贺知章光耀后世的孝行。

    (二)状元蛰伏

  695年,贺知章37岁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表弟陆象先(时任中书侍郎)来信,催他尽快来京城参加科考。

  没想到,贺知章一举夺冠,高中进士,还被武则天钦点为状元,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状元。授职国子四门博士(正七品上),即在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担任四门馆的教授。后来,在陆象先的举荐下,又转任太常博士(从七品上)。新职虽然比四门博士低了2级,但在朝中的地位要高不少。

  就这样,贺知章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命运大反转,正式走上仕途,而陆象先成了他的第一位贵人。

  陆象先(665-736),是贺知章的姑表弟,苏州人。他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制举,拜为扬州参军。他帮贺知章转岗的时候,正担任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长官),后来成为宰相。

  贺知章是名满天下的状元郞,朝堂上又有亲戚,后面他的为官生涯会不会一路飞歌,如日中天呢?非也。

  在七品官位上,他一干就是20多年,始终没有得到升迁,直到年过花甲才迎来第二次转折。

  为什么?因为在此期间,唐王朝的政局发生了风起云涌般的变化,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4位皇帝接连更迭。武李之争、韦李之争、姑侄之争,交织其间,次弟演义,直到玄宗李隆基上位,朝政才稳定下来。让我们简要说说这三场纷争的过程:

  1、“武李之争”(武则天在位前后)。公元683年,高宗李治驾崩,儿子中宗李显继位。53天后,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睿宗帝,却让他住在别殿,不能问政,朝政仍由她一个人说了算。第2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公开讨伐武则天,2个月后被平定。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做了女皇,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朝廷”。

  武则天一共在位15年。晚年,她一直想让娘家族亲-武氏子弟继承皇位,于是重用酷吏,奖励告密,极力打击李唐宗族及员老旧臣,这就是“武李之争”的实质。其实,武姓和李姓家族的纷争,早在武则天登基前就存在了许多年。她上位后,矛盾激化到了顶点。

  705年(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wěi] 等大臣发动兵变,逼82岁的武则天退位。第4天,李显重新回到皇帝宝座,恢复国号为唐,标志着武周朝廷终结,“武李之争”落幕。因为这次事件发生在神龙元年,又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被称为“神龙革命”。李显复位后,朝政并没有太平,“韦李之争”马上又起。

武则天

  2、“韦李之争”(中宗李显期间)。韦皇后,原名韦莲儿,是李显的第二任皇后。在李显被废期间,她与丈夫一起患难与共,深受李显宠爱。李显复位后,韦莲儿备受恩泽,但她的野心也很快暴露出来。她想复制武则天的传奇,于是勾结宰相武三思,专擅朝政,大肆提拔族亲,形成了武韦专政集团。710年,她在女儿安乐公主的支持下,设计毒死丈夫中宗,李显55岁暴卒,韦皇后马上拥立温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制。

  当年7月(唐隆元年),李旦的第三子、26岁的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推倒李重茂临时朝廷,拥戴父亲李旦复位。睿宗李旦再次上位后,十分宠信妹妹太平公主,结果造成公主权倾朝野,暗中干政。当时,在7位宰相里有5位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们依附她的有一半以上。这样就给后面太平公主与侄子李隆基的权力争夺埋下了隐患。

  3、“姑侄之争”(玄宗李隆基期间)。712年,李旦退位,儿子李隆基即位。玄宗登基后,受制于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好多愿望无法施展。713年(先天2年),太平公主图谋政变,想仿效武则天当女皇。玄宗先发制人,及时发动“先天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夺回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从此,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结束了自626年“玄武门之变”以来发生在帝都的多次兵变现象,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这就是贺知章步入官场后,遇到的复杂形势。多年来,为了争夺皇权,派系斗争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争的血雨腥风,你死我活,不少朝臣受到牵连。

  那么,贺知章采取了什么态度呢?他既不依附于哪一个派别,也不参与其中。工作之余,每天喝喝酒、写写诗、练练书法,过好当下,成为生活常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识和名气也开始显露出来。

  在李显复位的神龙年间,贺知章就以“文词俊秀、书法精绝”名扬京城。到了玄宗开元初年,他又和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4个人都是吴越(江浙一带)人,所以世称“吴中四士”,也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张若虚,扬州人,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获得“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包融,今江苏丹阳人,和于休烈、贺朝、万齐融并称"文词之友",深受张九龄器重。他的两个儿子包何、包佶也擅辞章,世称“二包”。

  张旭(685-759),苏州人,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mín]的剑舞并称"唐代三绝"。张旭工书法,精草书,爱喝酒。杜甫有诗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每当大醉后便高声喊叫,发狂般地奔跑,然后索笔挥毫。有时竟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用头发蘸着墨水狂书,大有“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之势,故而号称"张颠"。他和怀素并称为“颠张醉素”。张旭的诗写的也很好,意境清丽深幽,别具一格。

  贺知章和张旭是至交,又为姻亲(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时称“贺张”。二人经常一起切磋技艺,一起出游喝酒。据《嘉泰会稽志》记载:贺知章醉酒后,见了别人家雪白的墙壁或者屏风,就忍不住要露一手,乘兴狂书,用笔像飞虫游舞一般。了解其脾性的人,见他到了酒馆,就拿着事先备好的纸笔等候着。等他喝高兴了,就递上笔墨。贺知章也从不客气,喝完酒,大笔一挥,走人。而这些得了贺知章书法的人,无不当珍宝收藏。

  贺知章生性旷达诙谐,好交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包括比他小几十岁的晚辈都是朋友,引得许多贤士倾慕不已。就连身居高位的表弟陆象先也经常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我与自家子弟阔别,都不曾十分想念,唯独一天不见他,就会觉得自己粗鄙了,吝啬了!”

  这就是贺知章的才华和好人缘。看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20多年过去了,贺知章还在七品官位上原地踏步,为什么不想想办法?这是当年那个名满天下的状元郎吗?是不是有点胸无大志、不求进取呢?

  其实,这正是贺知章的高明之处。与其说他是不思进取,但我们更愿意这样说:“他在躲灾,因为他看清了时局,不想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以采取了藏巧于拙的策略。”

  那么,玄宗即位后,国家太平了,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贺知章还需要藏巧于拙吗?

  就在65岁这一年,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二次大转折,因为他遇到了宰相张说。

宰相张说

      (三)大器晚成

  724年,玄宗设立丽正书院(国家图书典藏机构),急需人才。经张说推荐,博学才广的贺知章转入丽正书院,参与《六典》《文纂》等修编工作。任务还没结束,就升为太常寺少卿。

  太常寺,是国家礼乐和祭祀的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叫太常寺卿,副长官叫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上),贺知章原来的岗位是太常博士(正七品上),属于具体做事的礼官。

  如今,贺知章升为太常寺的副长官,意味着他经过20多年的蛰伏,如一只积聚已久、盘整充分、一触即发的白马股票,瞬间跃起,连升4级,直接上到了正四品的高位。

  一下子冲这么高,是不是该休整一下呢?不,因为这个当年的状元郎被压制的太久了,他身上积聚的能量还未释放到位。

  紧接着第二年,在张说的举荐下,贺知章再次升职,同一天被授予两个职位:礼部侍郎(礼部的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教育部、外交部副部长)和集贤院学士。集贤院,由前面说的丽正书院改名而来,集贤院学士负责著书修史、召集贤良等,官阶三品。这一年,贺知章已经67岁,离退休还剩3年。

  他升职的脚步是不是该停下来呀?不。当年11月,贺知章再迎喜讯,玄宗到泰山封禅,大典的主持人就是贺知章。很快,他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成为皇帝的近臣,进而打开了他继续平步轻云、大器晚成的新天地。从这个角度说,玄宗成了贺知章的第3个贵人。

唐玄宗泰山封禅

  有一天,宰相源乾曜问:“贺公久负盛名,一日加两命,可说是极尽荣光与恩宠。那么,学士和侍郎哪个更好呢?”贺知章回答说:“侍郎是士大夫的选择,只有名实相称的人才能担任。不过,说到底它只是一个备员充数的官;而学士就不一样了,怀藏着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并懂得怎样去运用它们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玄宗听后大为赞赏,当即赐物褒奖。

  然而,贺知章在礼部当侍郎期间,遇到了一次集体上访-挽郎事件。因为没能处理好,被调离礼部,转到工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726年(开元14年),岐王李范去世。李范是李旦的第四子,玄宗李隆基的亲弟弟。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诗中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之句,岐王指的就是李范。

  从汉代起,有一个叫挽郎的制度。凡皇家成员的出殡,都要由朝廷选出挽郎,负责牵引灵柩,哀唱挽歌,相当于如今的哭丧班子。做这项任务的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故而叫“挽郎”。千万不要小瞧挽郎,这是一个美差,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拔。治丧完毕,挽郎的名单会被被移交到吏部,日后好提拔使用。许多宰相都有过当挽郎的经历,比如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当过唐高祖李渊的挽郎;辅佐玄宗创出“开元盛世”的宰相姚崇,当过孝敬皇帝李弘的挽郎。说白了,一个少年只要当了挽郎,就等于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不需要参加科考,所以王公贵族们打破脑袋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当挽郎。

  贺知章就是负责选拔挽郎的人。这是个得罪人的活儿,尽管他考虑了种种利害关系,还是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人,结果引来落选的子弟的不满。他们一哄而起,黑压压地围住贺府讨要说法。贺知章不敢贸然开门,于是蹬着梯子,爬上墙头,给一帮公子哥做起安抚工作。他苦口婆心地说了好几个小时,没有用。最后在情急之下,他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大家别急,听说宁王李宪也快不行了。”言外之意是,“你们先回去,马上还有机会!”

  宁王李宪是谁?他是李旦的嫡长子,李隆基的亲大哥,比岐王的地位要尊贵的多。因为李旦退位后,登基做皇帝的本来应该是长子李宪。可李宪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所以李隆基当了皇帝后,对这个大哥的感情非同一般。如今,贺知章说出这么不知深浅的话来,是有杀头之罪的。

  很快,贺知章“攀梯劝退少年郎”的故事就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玄宗也听说了,但没有怪罪他。因为自从泰山封禅之后,玄宗很信任贺知章,常常向他问政,听取他对国家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

  不久,贺知章从礼部调走,担任工部侍郎(工部的副长官),兼任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长官,从四品上)。这一年,贺知章已经69岁。

  728年(开元16年),贺知章申请退休,因为他已达到70岁退休的年龄。玄宗没答应,而是安排他担任了太子李瑛的侍读(陪太子读书的老师)。

  贺知章72岁时,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宰相张说64岁病逝。他知道,张说是自己的第二个贵人,如果没有人家的提携,也许自己会在七品官位上一直干到退休呢!消息传来,贺知章悲伤不已。

  6年后,又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贺知章的表弟陆象先72岁病逝。陆象先是出了名的直臣,刚正不阿。47岁时,经太平公主推荐当了宰相,之后却不肯依附公主,尤其是拒绝参与公主秘谋的政变,因对玄宗有保护之功,进爵兖国公。再后来,玄宗进一步清理太平公主的党羽,他又暗中营救曾经投靠到公主门下的官员,因而被罢相,贬到地方。成语“庸人自扰”就是陆象先创造的。他常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是非,都是庸人自己心里不安,才生出许多是非。如果能从心灵的源头开始清理,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这个成语比喻本来没有问题而自找麻烦。

  陆象先病逝后,贺知章哀声悲叹:“我37岁那年,如果不是表弟催促我参加科考,我的人生天花板也不会打开,也许我一辈子都是那个流落乡间的贺担僧,哪里会有现在的一切!如今,再也听不到他的拳拳叮嘱了,再也找不到他深情厚谊了,真是斯人已去,生者已矣,旧情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一年,贺知章78岁。

陆象先

  紧接着下一年(737年),太子李瑛被武惠妃诬陷,赐死。79岁的贺知章看到昔日好友一个一个去世,如今连自己的学生李瑛也险遭厄运,于是再次提出退休申请,玄宗仍然不同意。

  第2年(738年),李亨(后来的唐肃宗)被立为太子。贺知章又被改任为太子宾客(太子的老师),授银青光禄大夫(拿俸禄的虚职,从三品),兼正授秘书监。

  秘书监,是一个什么职位呢?它是秘书省的最高长官,掌管国家图书与修史,官阶为正三品。贺知章在80岁高龄这一年,仕途达到了巅峰,职级已经与宰相(正三品)等同,所以被人尊称为“贺监”或者“贺秘监”。能获此恩典,足见玄宗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身居高位后,贺知章的四大爱好没变:每天喝喝酒,写写字,作作诗文,交交朋友,仍然是常态。每在醉后,往往诗兴大发,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令人惊叹。他的草书也越发游刃有余、炉火纯青,行草相间,几于怪逸。据说,有人让他酒醒后再写,就逊色了不少。因此,当时的人们还把他的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

  贺知章年岁已高,但酒量并没有下降,好友也没有减少,旷逸洒脱的个性反而更加彰显。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他醉酒后,骑在马上就像坐在船上一样摇摇晃晃,醉眼昏花不慎掉到井里,他干脆在井底就势酣睡而去。

  如果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那么贺知章无疑达到了大隐之境。他活的俨然像一个身在朝野、心在尘外的逍遥子,一个放旷自如、不拘一格、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老顽童。

  贺知章不是好交友吗?很快,他遇到了一个比自己小42岁,但才气横绝的大诗人。二人一见面,马上结成了酒友、诗友、道友、忘年之交的好友。这个人就是李白。

    (四)金龟换酒

  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千里迢迢来到长安求官,与贺知章在紫极宫(道教宫观)相逢。一见面,李白那仙衣柳髯、长袂飘飘、豪气十足的气度,就让贺知章大吃一惊,暗想:“世间真有如此清风道骨、飘然若仙之人吗?真是惊煞了老夫!”

  李白向老前辈呈上一首《乌栖曲》,贺老一边吟诵,“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一边赞叹:“此诗可泣鬼神矣!”后来,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从这里化用而来的。

  李白大受鼓舞,又献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难》:“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刚读前几句,贺知章就边读边停,就一连赞赏了4遍。等全诗读罢,激动不已,大惊道:“公非凡人,真乃谪仙人也!若不是被贬谪下凡的仙人,何能写出如此奇诗!”

  从此,李白的“谪仙人”称号不胫而走,流传至今,成了贺知章送给李白最好的见面礼。

  贺知章喜诗,李白也喜诗;贺知章崇道,李白也崇道;贺知章爱喝酒,李白也爱喝酒;贺知章洒脱,李白更是洒脱不拘。两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之交。当时,贺老已经84岁,而李白还是一个42岁的晚辈,年龄相差了整整42岁。

  贺知章当即拉起李白,邀他出门对饮。席间,二人谈诗文,论天下;谈人生,论道学;谈酒品,论人品,更是交流探讨酒品和人品的关系,几乎无话不谈。不巧的是,贺知章一摸口袋,尴尬了,没带钱,总不能让一个初来乍到的后辈付钱吧?他二话不说,解下腰间佩带的金龟(代表身份的饰物,只有三品官员才有资格佩带)作抵押,换酒钱,与李白开怀畅饮。

  李白感动得连声阻拦说:“老前辈,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您的身份证明,咋敢拿来换酒?”贺知章哈哈大笑:“不打紧,你不是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嘛!年轻人,不要在乎什么,谁让你我是忘年之交的好友呢!”之后,二人“期不间日”一连喝好几天,天天不断。

  这就是“金龟换酒”的故事,李白从此名满天下。从贺知章的举动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到,他不仅非常喜欢李白,而且是一个非常大气、善识才又重感情的人。

  不久,在贺知章和玉真公主(李隆基的妹妹)联合推荐下,李白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春天。玄宗诏见了李白,让他供奉翰林,陪侍左右。就此,衍生出的高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玄宗调羹,“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故事,名传天下。

  中国诗坛最闪亮的那颗星,是谁最早发掘的?无疑,要感谢贺知章。他不但能慧眼识才,还非常喜欢当伯乐。

  其实,早在贺知章担任工部侍郎期间,还举荐过7岁的神童李泌。他说:“李泌的目光就像秋水一样明澈,异于同龄,将来一定会成为宰相”。玄宗立即派人飞马召李泌进宫。李泌到来时,玄宗正和宰相张说下棋。为了试试李泌的才华,张说便以“下棋”为题吟出一首诗:“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稍加思索,从容对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一个7岁小儿就能有如此智力和视野,句句不离棋而无棋字,令玄宗龙颜大悦,嘱咐李泌父母悉心培养。

  后来,李泌成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治下的四朝谋士,被三位皇帝当做自己的老师,在两个朝代为卿相。这就是贺知章的眼光。

    (五)返璞归真

  接下来,让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说说贺知章为什么是一个老顽童,返璞归真、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1、乐游袁氏别墅。有了“金龟换酒”的故事后,每次出门前,贺知章都要检查一下口袋,看揣没揣钱。有一次,他到郊外游赏,发现袁氏别墅环境甚雅,林清木秀,就进去赏游了一番,还在人家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偶游主人园》: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虽然我和园子的主人不认识,可我喜欢在您家的林泉水边坐一坐。别担心我没钱买酒啊,我还记得上次喝酒没带钱的事,今天口袋里有的是钱。”

  2、朝中一獠。贺知章在京生活了近50年,因为他的浙江口音比较重,有北方人嘲笑他是“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说,贺知章是南方的乡巴佬,到了京城长安才得以焕发光彩。对此,贺知章不怒也不恼,而是写了一首《答朝士》诗送给同僚们:

  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银纹盘中盛着鲜美的蛤蜊,镜湖莼菜做成的汤羹如丝如碧,这些佳肴在北方如此流行,你们为什么不说它们是江南产的,干嘛却要对南方人故意挑剔呢?

      与贺知章比起来,同样来自江南的中唐大诗人顾况就没这么客气了。他在朝中碰到这种地域黑后,以一首《和知章诗》为题,直接回怼了回去。

      钑镂银盘盛炒虾,镜湖莼菜乱如麻。

      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

      “我们南方人来到北方后,娶了你们的女儿为妻,生下的孩子就属于北方人了。照这么说,我们南方人不都成了北方人的爹么?”

  张九龄(今广东韶关人)当宰相时,处处压制贺知章,让他一直得不到提拔。后来,张九龄罢相,怕贺知章趁机报复,于是主动道歉说:“昔日九龄多管闲事,让公多年不得升迁,为此感到遗憾。”

  贺知章说:“知章蒙相公庇荫不少。”张九龄很纳闷,问:“我什么时候庇护过你呀?”

  贺知章答:“因为之前您当宰相,没有人敢骂我为‘獠’(liao,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自从您走后,朝中就只剩下我一个‘獠’了!”

  3、宝珠市饼。晚年,贺知章一心修道。有一天,他去拜谒一个卖药的王老,向他求教黄白之术(炼丹的法术),特地献了一颗很大的宝珠作为见面礼。老人得到宝珠后,当即叫童子到市场上换回一堆面饼,请贺知章一起吃。

  贺知章正暗自惋惜,老人却说:“悭吝(qiān lìn)未除,术何由成?”道术源于心得,不在于力争。一个人不把小气、贪财的心去除,又咋能修好道呢?

  从此,贺知章豁然开悟,变得更加乐观自在、洒脱不拘,还给自己起了一个雅号叫“四明狂客”,成一代清鉴风流之士。他还与司马承祯、陈子昂、宋之问、李白、孟浩然等10人,十分要好,经常一起读经研道,世称“仙宗十友”。

    (六)告老还乡

  744年(天宝3年),贺知章得了一场大病,昏迷了三天三夜。家人以为他不行了,他忽然又醒了过来,说自己去“道都”梦游了几天。贺知章隐隐感到这是天意,于是上书玄宗,申请告老还乡,回家当一个道士。这一年,他已经高龄86岁,超过正常退休16年。

  这次,玄宗终于同意了,还特意选在正月五日,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送别宴会。宴会规格之盛、场面之大、礼遇之高,为世少有。史称,“玄鹤摩子紫宵,吹笙击鼓,尽是仙乐,闻者无不慨叹。”送别宴的罕见程度有如下几点:

  第一、皇帝送行,百官陪列。当时,在京的达官贵人几乎全都参加了,上至皇帝、太子,下至宰相、王候、文武百官达百余人。其中,不乏李白、王维等大诗人。宴会设在长安东门外,所搭帐篷绵延了十几里。

  第二、玄宗赠诗,朝臣唱和。玄宗带头赋诗一首《送贺知章归四明》,之后他大概觉得一首诗无以表达不舍,又写了一首:“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紧接着,要求每人至少唱和一首。左相李适之、尚书左丞席豫、陕西太守韦坚、右庶子韦述等人,也逐一献诗,连一向被张九龄都觉得胸无点墨的右相李林甫都也不得不如此。李林甫一生共有3首半作品在世,其中就包括送贺监的这首。后来,这些送别诗被整理成册,由玄宗亲自赐序,传布四海。

  那么,李白献了什么诗呢?《送贺监归四明应制》:“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诗的题目里有“应制”二字,说明它是唐玄宗的命题作文。“珠树”是指传说中长在昆仑山仙境中的那颗千古不死的古树,“帝城”指长安。李白对自己的忘年之交这一去,不知何时再能相见,百感交集,说了两个愿望:祝愿贺老回家后,能够像栖居在珠树上的仙鹤一样,长生不老,同时也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再回京城。

  第三、屡增财物,恩赐子名。盛宴结束后,玄宗觉得光有赠诗还不够,于是令户部以金银、帛缎相赠。之后,还是觉得不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又把贺知章老家镜湖的剡(shàn)溪一曲,赐作放生池。贺知章含泪拜谢,与玄宗辞行时,不由得老泪纵横。

  玄宗问:“爱卿,难道您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有一犬子,尚未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笑曰:“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再次拜谢。

  贺知章回家后,有一天不觉大悟:“皇上为什么要给我儿起名贺孚,他是不是在取笑我呀?你看这个‘孚’字,由‘爪’字下加一个‘子’字组成。我是吴地人,他为我儿取名‘孚’,难道不是称我儿是“爪下子”吗?要知道,在吴地方言里,“爪下子”的意思是不慧之子,低能儿啊!”

      这就是贺知章的可爱之处。我觉得,贺老之所以会有这么丰富的联想,也许是因为他的学识太渊博、知道的太多了罢!

  第四、太子远送,渭桥难别。玄宗又命太子李亨率百官,把贺知章送至长安东门外十里,到了渭桥边,君臣才分别。此情此境,大有《诗经·小雅》里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之况味。

  我们知道,李白和贺知章的关系很铁。集体送别之后,李白干了什么?他又私下单独送了贺老一程,一直送到长安城东五六十里开外的阴盘驿。分手时,李白含泪再赠诗一首《阴盘驿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贺知章走了没多久,李白就辞职了。这是后话,我们先不表。

  第五、提拔其子,奉老以亲。玄宗不放心,还把贺知章的另一个儿子-贺曾子,提拔为会稽郡司马,让他好生侍养老父亲。

  看了上面的内容,是不是让人心潮澎湃,羡慕不已,觉得自己退休了也能这样风光就好了?这就是贺知章用前半生的默默积累,后半生换来的功成圆满。其实,他受到这么无以伦比的礼遇,在唐代也仅此一例。说明什么呢?他的人品、学问、官德,无人能及。

    (七)少小离家

  贺知章从年少时离开家乡,到如今已经快50年。“家乡还好吗,还是小时候的样子吗?院子边的那颗老树该有好几抱粗了吧,村人还能认识我吗?”

  此刻,对于任何一个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来说,脑海里只剩下两个字:回家。

  然而,回到家乡后,他说的还是满口的乡音,但村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人认识他的,笑着问:“老爷爷,请问您是从哪里来的,要到谁家去?我们领您去。”

  瞬间,贺知章感慨万千,随即吟出一首流传后世的名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家后,他把旧宅献出,改为道观,安心修道。玄宗皇帝还赐名“千秋观”,满足了他要做一个道士的愿望。

      有一天,贺知章坐在家门口,望着门前的镜湖水,回忆着早逝的父亲、患病的母亲以及小时候的往事,咀嚼着几十年来在长安的为官岁月,畅想着退休后的美好日子。他的心情却是复杂的,故乡依旧是青山常青,绿水长流,可故乡的人和事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是啊,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岁月沧桑面前,一切都会改变,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着清波,还是老样子,看着那么的亲切。

  贺知章正月初从长安出发,到家时已经是二月底了。冰雪消融,春回大地,家乡的柳树也冒出新芽之际,贺知章另一首流传后世的名作《咏柳》诞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贺诗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丽自然。他的诗毫不雕琢,不激昂,也不忧郁,有的只是一种亲切,一种童趣,言浅而意深,读来饶有韵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文的背后藏着一位离家多年的游子,源于生活,发于心底,对家乡的无限挚爱与眷恋之情。可惜的是,贺知章这样生性不羁的人,不善于保存自己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诗仅有19首半,而《咏柳》和《回乡偶书》均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

  几个月后的一天,贺知章溘然升天,享年86岁离开了尘世。这一年,是天宝三年(744年)。

  不久,李白因为得罪了高力士等宦官,受到排挤,在翰林院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加之玄宗怠政,专宠杨玉环,李林甫大权独揽,盛世浮华的表面,潜藏着重重危机。于是他主动要求离开长安,玄宗顺势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赐了一大笔金子,放他归山。赐金放还后,李白马上赶往会稽,想去看望老知己贺知章。没想到,老人已魂归天地,李白含泪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在四明山里,曾经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四明狂客”贺季真。在长安第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谪仙人”。想当初他那么爱喝酒,爱谈说,爱开玩笑,今天却成了松下尘。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的情景,泪水就打湿了我的衣巾!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老朋友啊,等我辞离长安,长途跋涉,来看望您、追随您的时候,没想到您已驾鹤西去,仅余一个空空荡荡的故居在这里。您家门前的镜湖里,也空有一朵朵荷花竞相盛开。看到眼前的一切,让我突然感到人生真的像一场渺杳未知的大梦!忆起曾经你,我又怎能不凄然伤情呢?

        李白祭准备悻然离开时,禁不住内心的失落,又写了《重忆一首》: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

      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我是怀着满心的思念来到这里的。如今,会稽四明山再也没有贺老这个人了。即便到了江东,又能与谁举杯畅饮呢?唯有掉转船头,独饮返回了!

  就这样,一位自幼聪明好学、7岁丧父、侍母极其恭谨、光耀后世的大孝子,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位博学才广,37岁考中状元,在七品官位上足足呆了20多年,不急不躁,不恼不忧,直到64岁才开启大器晚成新天地的饱学之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位少年艰难、中年平平、晚来厚宠、德高望重、洒脱不拘、留名青史;爱喝酒、爱写诗、爱书法、更爱才惜才的逍遥子;一位诗风清丽、草书精绝、为人真诚、受人尊敬;坦荡一生、荣耀一生、乐天一生的老顽童,化作一片云,随风飘然仙逝。

  作为诗人,他有名诗传世;作为书法家,他的草书饱受赞誉;作为朝臣,他深得皇帝信赖和倚重。那些和他交往过的人,几乎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吴中四杰”里有他的名字,“饮中八仙”之首是他,“仙宗十友”里同样不缺少他的名字。“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就是贺知章一生的写照。他的人格光辉,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恒星将永照后世。

  贺知章去世11年后,太子李亨当了皇帝,成为唐肃宗。他下诏追封贺知章为礼部尚书。诏书赞他“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岗之良玉”。

  绍兴镜湖,也因贺知章而名躁天下,成为“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象征,引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前来或祭或吊,或咏或慨,历千年而不曾断绝。

  中唐诗人朱放来到镜湖,歌咏道:“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哪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

  五代诗人王贞白,参观了贺知章故居后,感慨道:“我泛镜湖日,未生千里莼。时无贺宾客,谁识谪仙人?”

  除了凭吊和追忆贺老的一生,还有许多文人把贺知章“乞镜湖告老而退”的荣耀,当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人楼钥有《贺监湖上》诗,说:“万顷平湖一苇航,此归喜似贺知章。上恩赐与西湖曲,遂老吾家归照堂。”

  明代王鏊(ào)在《送钟钦礼还会稽》诗中云:“鉴湖一曲臣所好,细草幽花梦中到。敕赐乌纱作外臣,白石清泉恣游钓。”

  清代张英的《镜湖》诗道:“盛事谁能继?高踪未可寻。镜湖分一曲,方见主恩深。”

  这些诗句,无不透露出后人对贺知章“得圣宠而归镜湖”的羡慕、赞叹与向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也是绍兴人,自称“鉴湖女侠”。这就是贺知章对后世的影响力。

    (八)补充说明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几个问题,以结束本文。

  第一、从性格和诗风上看,贺知章并没有李白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意,他为什么要自称“四明狂客”呢?

  其实,这里的“狂客”,并不是指他的行为很狂放,也不是因为诗风狂放,而是说他的书法多为酒后狂书,狂逸不羁。贺知章的家乡在四明山下,故而自称为“四明狂客”。

  第二、贺知章的书法成就到底有多高?

  水平极高,画圣吴道子还曾向贺知章学过书法。他的“章草”与张旭的“狂草”、怀素的草书齐名,合称“唐草三杰”,对晚唐和宋人影响巨大。

  唐人窦臮(jì)兄弟是一对很挑剔的书法评论家,二人著有《述书赋》,惟一推崇贺知章,说他的书法“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见贺知章在当时的名气很大。唐人吕总的《续书评》则认为,贺知章的书法“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李白说的更直白:“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里面有一个典故。据《晋中兴书》记载,在山阴(绍兴)有一个道士擅养鹅,养了一大群白鹅。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常常以此来练习“鹅”字。道士看出王羲之想要鹅,就不失时机地说:“您如果能帮我抄写一部道教经典《黄庭经》,就可以把这一群鹅全赶走。”王羲之笑着说:“这好办,不许反悔!”就这样,王羲之换到了那群鹅。

  李白借“黄庭换白鹅”的典故,说:“前辈,我虽不能与你一同离去,但我能想象到等您老人家归乡后,也一定会有道士上门来,求取您的书法。您那时一定是整日荡舟于镜湖山水之间、逸兴于诗酒田园之中。”言外之意是,称赞贺知章的书法可与王羲之比肩,而且退休生活十分逍遥自在。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洛阳看到贺知章的题壁诗,慨然称赞:“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纵龙虎腾。”

  晚唐诗人、“花间派”鼻祖温庭筠评价说:“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其实,贺知章的为人又何尝不是“风尚高远”呢?因为诗文就是诗人的心,而书法同样是心灵的折射。

      可惜,他的墨宝流传下来的极少。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唯一真迹是草书体《孝经》,目前保存在日本。全卷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龙腾蛇舞,纵笔如飞,一气呵成,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

  第三、贺知章为什么会成为官场上的不倒翁、人生中的大赢家?

  历代诗人一生能顺风顺水、善始善终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拿唐代来说,盛唐诗人李白活了61岁、杜甫活了59岁。他们的诗文水平远在贺知章之上,但二人一生都是怀才不遇,未能得志。中唐的诗人白居易享年75岁、元稹享年53岁、韩愈年57岁、柳宗元享年47岁,刘禹锡享年71岁。他们活着的时候,都受过贬受过难,一生大起大落。晚唐的李贺留下“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后,27岁早逝。诗奴贾岛和诗囚孟郊,仕途更加坎坷曲折,一个苦吟,一个郁奋,郊寒岛瘦,令人唏嘘不已!

  如果说唐朝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那么,贺知章的人生就是从初唐走到盛唐的前半段,十分辉煌,可以说是活成了古代文人的标杆。他四朝为官,在近50年的官场生涯里,发生了多少争权与杀伐,而他安然无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会这样?非运气使然,有其独特的原因:

  (1)才智。贺知章极其睿智,看清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代血雨腥风的形势后,能甘于沉寂。比如与他同岁的陈子昂,虽受到武则天赏识,却在派系斗争中遭人诬陷,一生两次入狱,42岁冤死狱中。如果他能熬到10年后武则天退位,其人生就可能又是一番景象。

  贺知章呢?他是当年的科考状元,足以趾高气扬,但他采取了不露锋芒、藏巧于拙、退而求进的策略。蛰伏了20多年,一直捱到玄宗时代才脱颖而出,一步步从底层官员干到等同于宰相的三品大员地位。在官场近50年里,游刃有余,屹立不倒。难道这不是他有智慧,知进退、会左右逢源的表现吗?要知道,即使在玄宗的开元盛世年代,被贬来贬去,甚至掉了脑袋的朝臣并不少见。

  (2)品性。贺知章本性旷达洒脱,从不斤斤计较,没有政治上的野心,不拉帮结党,不端架子,与普通百姓也能打成一片。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没有被权力和欲望左右,追求一个“真”字,他一直在做真实的自己。

  (3)修为。贺知章一生信奉道教,没有任何一方政治势力将他当作敌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一笑万事消,修出了让人敬仰的高度。加之,他工作务实、为人可靠、甘于奉献,一步一个脚印走的很扎实,从而成就了他一生坦荡、福寿双全的局面。试想,假如一个人天天投机取巧,欺上瞒下,因何会成为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退休时又凭什么会获得皇帝相送,百官陪列的至高礼遇?

  总之,纵观贺知章的一生,可以说是“诗、书、德、才、智、孝、真”兼备。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均不能长久。而才智、品性、修为,三位一体,合而为一,是贺知章最可靠扎实的本色。一个朋友总结的极为到位:“贺老的一生是辉煌的,完美的,让人羡慕的。他有历代皇帝日夜梦想而难以达到的长寿,有百官终极一生都想站稳官场的能力,也有文人墨客想流芳百世的诗句!”因此,也可以说,贺知章也是唐代智商和情商俱佳、教养和修养双优、人格最健全的一位诗人。

  最后,让我们以贺知章祠的一副对联,再次向这位人生的大赢家,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书法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两命哪足荣?为卜含元殿上六驭匆匆,

  彼高尚心情,不若投簪竟去。

  重湖伊可乐,至今偃月堤前双鱼湛湛,

  纵凄凉江海,犹能骑马闲来。




备注:

  1、饮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文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杜甫有《饮中八仙歌》: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2、贺知章的经历与在位皇帝。

  3、官职说明

  (1)太子洗马:太子东宫署官,从五品下,掌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缮写、刊缉与贮藏。秦代始置,太子出行时作前导,故汉时也称作“先马”、“前马”,后来演化为“洗马”。

  (2)国子四门学:唐代,国子监下辖四门馆,设四门博士(正七品上)、四门助教(从八品上)各三人,四门直讲四人。四门馆的性质与国子学、太学相同。不同的是,四门馆专门接受贵族以外的学子,学生来自贫寒家庭,出身品级较低。

  (3)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为太常寺。太常寺设卿(最高长官,正三品)、少卿(副长官,正四品上)、丞(参领)各1人;太常博士(从七品上),位望甚高,号称清选,多以有学识者充任。

  (4)礼部:尚书是礼部的最高长官(正三品),侍郎为副长官(正四品下),辅佐尚书掌管天子礼仪、祭祀、宴享及学校之政,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后兼掌贡举。

  (5)集贤院:官署名。唐开元五年(717年),设立乾元院,撰写经史子集四部书。718年,改名丽正修书院。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改名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设集贤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其最高长官为学士知院,由宰相担任,副知院由常侍担任。集贤学士,掌刊缉与校典。

  (6)太子侍读:太子东宫署官,专门陪伴太子读书,讲导经史,正七品。

  (7)太子宾客:太子东宫属官,唐代始置,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姿位闲重,位望颇尊。唐姚合《晦日宴刘值录事宅》诗云:“花落莺飞深院静,满堂宾客尽诗人。”唐中叶以后,多用为罢退大臣加衔,并不实任其职。其流不杂。

  (7)工部侍郎: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为工部侍郎(正四品下),协助尚书掌管工部事务。

  (8)秘书监:秘书省是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存续时间长达1500余年。其最高长官为秘书监(从三品上),副长官为秘书少监(从四品上)。

  (9)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三品,掌论议,在大夫中地位最尊显。

  (10)会稽郡司马:会稽郡司马:汉代,州的长官叫做“刺史”,郡的长官叫“太守”。唐代,州和郡并称,所以刺史和太守常互称。刺史(太守,从三品)的佐官有别驾(从四品下)、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郡司马,名义上纪纲众务,通判列曹,品高俸厚,实际上无具体职事,只相当于巡视员。大多用以安置贬谪大臣,或用作迁转官阶及寄禄官,上州为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下、下州从六品上。

  4、何为鱼符、鱼袋、金龟?

  唐初,五品以上的内外官,都佩带有鱼符和鱼袋,以表明官职等级。鱼符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亲王用金制成,庶官就用铜制,上面都刻有姓名和职位。鱼袋是用来装鱼符的,也分了等级,三品以上用金丝装饰,五品以上用银线装饰。

  武则天于690年称帝后,改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龟袋用金饰,四品官员用银饰,五品官员用铜饰。因此,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又可指用金丝装饰的龟袋。但无论如何,只有亲王或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所以后世常常用“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夫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980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78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868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98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92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2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10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69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93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9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3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42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4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33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5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