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立志这辈子要与文字打交道后,我就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
一朋友不爱读书,我总提醒她要多读书。有一天她反问我:你读的那么多书都有什么用,还不是都忘记?
她的这一反问惊醒了我,说实话,我一直有读书的习惯,但“读过的书都忘记掉”这一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我。
于是,我下定决心了解了如何更有效的阅读,并将我日常阅读的方法整理如下:
一、如何找好书?
不用想,也知道这世界书的数量多到任何人这一辈子不吃不喝不睡也读不完。这也成为很多人放弃读书的理由之一。
而胡适先生在谈到读书时的一句话是对这个问题最好回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况且,据说,这个世界上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总共不超过100本。很多书其实都在讲同样的道理。仔细想想我们时常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观点我在另外一本书上也看到过。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书读不完的问题,而是要学会选好书。要知道读了一本烂书,是很让人沮丧和倒胃口的。
挑选好书的几个路径:
1.图书排行榜
定期找豆瓣、亚马逊的图书排行榜。在排行榜上的书一般都是被验证过的。此类书较大众化,且以人文、小说、历史类较多。
之前看的《解忧杂货店》《放风筝的人》等书均是通过年度豆瓣排行榜推荐阅读,这样阅读的书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关注书的作者的其他书来寻找好书,比如喜欢推理小说的朋友,找来《解忧杂货店》作者东野奎吾的其他书籍如《白夜行》等也是快速找到优质书籍的方法之一。
2.读书类APP
目前读书类APP很多,而且APP通常与朋友圈紧密联系,关注你行业“榜样”或老师在看什么书,他们看得书往往值得学习。
这类书通常是行业内书,对个人工作能力提升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阅读的《运营之光》就是看到一位学习榜样在微信阅读上阅读,所以决定自己研读,收获颇多。
3.图书馆
定期去图书馆会感受到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阅读氛围。
图书馆有一个区域专门放置借阅较多且新进的书籍,定期去图书馆“巡逻”这个区域可以找到很多比较受欢迎的书,而且常常会有惊喜(你准备要掏钱购买的书籍竟然在这儿找到了!),省下了一大笔经费。
4.主题阅读
日常工作或是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偶尔发现有些知识盲区,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来弥补知识空白。
这种读书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按图索骥,有主题的去寻找书籍,并且读书的时候要带着你想解决的问题,去读不同书里的不同章节。主题阅读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而是为了解决实用性问题而看书。
例如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中经常要写商业计划书、商业模式等,而我又不是专业出身,我就会通过豆瓣、知乎或是亚马逊搜索相关关键词,找到评分高的相关书籍阅读。
二、如何高效阅读
第一步 系统的略读
具体的建议是:看书名、序言、副标题,接着研究目录和索引,然后看看作者简介,再翻开看一下和书名主题相关的篇章。
整体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把重点章节列出来,找出作者要在书里讨论的问题。
第二步 分析阅读
理解内容,找出书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需要在那些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划标记,从这些话里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用作笔记的方式重新搭建梳理前因后果。
有时候,画一张图标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得到中每天听本书中的笔记图是很好的一种输出方式。
第三步 评价
看任何书,都一定要有评论,要有自己的态度。
过去我读书通常都照单全收,特别是经典类书籍。
直到有一段时间我正在阅读一本营销界泰斗式的书籍《定位》,发现里面很多的内容我都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学到过,个人觉得书籍有些过时,但毕竟是“泰斗”,我也不敢造次。
但没过多久,我在得到中看到一篇文章“定位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不在有效”。与我个人看这本书时的感受一致。这时,我才开始反省,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确是有道理的,学会读书首先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