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寒假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假期,在这个假期里,我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但让我欣慰的是,也许我在幼小的儿子心里种上了人生的第一粒种子。
1月18日放假,2月7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延长假期,当前我们中国很多人已陪伴孩子一起在家隔离了两个多月。年幼的孩子在家是熬不住的,他需要玩伴,哪怕是大一点的像妈妈这样的玩伴。可是我们大人还要居家工作,不能陪伴脸上写满期盼和失望的孩子,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于是,我想各种办法让孩子有渠道消耗他的精力,牵引他的兴趣。
3月10日,这一天阳光明媚,窗外各种花树蓬勃生长,一切都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我突发奇想,找来家里废弃不用的塑料花盆,带着小儿一起种了一盆大蒜,在土里埋了十二瓣。他很好奇地看着,也跟着我做每一道工序:洗花盆、挖土、剥大蒜、埋蒜头、浇水。我告诉他这个蒜头会长出很高很绿的大蒜叶来,既可以欣赏,也可以炒吃。他的眼神里有点期待,但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3月12日,我看到朋友圈有人晒水仙,不由得想我们还可以用水来养大蒜。于是跟孩子说,我们再养一碟大蒜头,用水培养。我们找来家用小碟,剥了十瓣蒜头放在碟里,紧紧围了一圈。
起初,我带着孩子这样做,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为了让孩子在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居家生活中获得一种乐趣。所以,我没有特别注意大蒜的生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过来跟我说,大蒜头冒出了小绿芽。是吗?我跟着孩子一起走过去看,真的,小盆和碟子里各有一瓣蒜头上冒出小小的芽儿,淡绿色,嫩嫩的,细细的。孩子很激动地观察了好一会儿,并且提醒我给它们浇水。
第二天,3月16日中午,阳光明媚。孩子玩了一会儿,想起了他的大蒜头,一个人跑到阳台上去看他的宝贝了。然后,他叫了起来:“妈妈,快来看!它们长高了!”我循声跑过去,真的,大蒜芽已经长出一厘米高了,颜色变绿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小小的绿芽有一种温暖人心的感觉。孩子兴奋地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兴高采烈地指点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最后,他用热烈的语调请求我,把这小盆和碟子里的蒜头拍照发到幼儿园班级群给老师和同学们看一看。按照他的要求,我连续三天每天拍照发到班级群给大家欣赏我们的大蒜头长出的绿苗儿。
只是三天工夫,小芽儿就已经迎着阳光长成小苗了,几乎是一天长一厘米。3月18日,周三,土培的盆里如雨后春笋,每一瓣蒜头都长出了芽儿,最瘦小的也鼓出了针尖一般的芽点。最先冒出小芽的那一瓣可谓春风得意长得快啊,中间又抽出了新叶。水培的碟子里,每一瓣都长出了根须。但只有三瓣长势较好,另一瓣冒出嫩嫩的绿芽,剩余的默默无语。因为我连续几天发照片到QQ群里,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当天下午四点十八分,幼儿园张老师特意发来一张表格提醒我可以做个观察记录。看来,只要持续做一件事,就会引来大家的关注,而且会获得更多的帮助。我特别感谢张老师的提醒,同时告知,我们正准备写观察日记,做科学小调查。
其实,前一天我已经在思考,该怎样引导孩子看待种大蒜头一事,怎样借这件事培养孩子的做事习惯和科学精神。这一天上午11点,我带着孩子同时种了两盆大蒜头,一盆是种在土里,一盆是养在水里。这一次我仔细地跟孩子说明种植的每一个步骤和外部条件,特别强调,如果要做科学实验,一定要尽力创造同等条件,实验对象的外部环境和照顾方式要尽量保持一致。首先,我们选择一个长相饱满的大蒜团,从中选取十瓣剥皮,各取五瓣用于土培和水培。我跟孩子特别慢地交代,我们现在是在做科学小实验,所以两种培植方式的外部条件要一样,每一瓣都应来自同一个大蒜团,要同时浇水,同时晒太阳,在外部条件和照顾方式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再观察土培和水培大蒜的不同生长过程。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情煞是严肃,眼睛里充满了新奇与小小的激动。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有点想笑,也许这是一个好的开头。放好每一瓣大蒜头后,我又仔细地把土培的那盆周围泥土擦干净,孩子很好奇:“妈妈,为什么要把泥擦掉?”我认真地告诉他: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应竭尽全力把它做好,现在盆里盆外溅上泥土不好看,我把周围一圈擦干净了,不仅看得舒服,而且便于观察得清楚。有时,关注细节对于做好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说完这些话,我看了看孩子明亮的眼睛,也许他听懂了我说的话。下午张老师发来的表格对我还是有启发的,从表格中,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思路:不仅要引导孩子观察、记录长势(孩子只有五岁多,由我执笔记录),还要考虑更多的照顾方式以及资料的查阅,并且要注意写下我们的发现和思考。之前,我们想到的照顾方式只有两种,浇水和晒太阳,老师发来的表格中照顾方式还有除草、捉虫和施肥。除草和捉虫应该是后面的事,我首先考虑了施肥,问了孩子的意见。孩子说,他曾经看过蛋壳可以养花。我很诧异他的博学多识,于是上网搜寻资料,发现网上很多说法相互矛盾,不敢贸然行事,遂暂且放弃施肥的方式。
3月19日,天气晴朗。春日晨曦轻柔地铺洒在小区里的草坪上、小池塘水面上以及我熟识的花草上。早晨7时,我去阳台上观察前一天刚刚培植的大蒜头。水培的那五瓣全都长出了根须,约有2毫米。土培的五瓣,我无法得知情况。我先浇了一次水。孩子上午10点后,主动跑到阳台上去观察,非常惊奇兴奋地嚷起来:“我的妈呀,已经长这么高了,又长了1厘米!”我很有兴味地走到阳台,蹲下仔细观察,第一批土培的那盆长势喜人。我拿出直尺量了一下,最高一株已经长有6厘米了。这时,我郑重地跟孩子说:“从今天开始,大蒜苗到底长多高,我们不能凭感觉判断,应该做精确的测量,这样实验结果才更准确。”后来,我发现我的话在孩子心里扎了根,他每次观察时,都要让我拿直尺量一下,还提醒我记录下来。这一天,我们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里给四盆大蒜头浇了水。当天晚上,我跟孩子讲了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的故事。竺可桢爷爷有两点是特别让人佩服的,一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记录物候现象(当然,我跟孩子详细解释了什么叫物侯现象,说明了自然现象同农民生产之间的关系),他天天都做认真的记录,记了几十本;二是他坚持天天锻炼身体,所以,他虽然小时候身体很瘦弱,但最终成为长寿老人,享年84岁。最后,我还做了总结性发言:“所以啊,我们要向竺爷爷学习,一要认真做事,二要天天锻炼身体,贵在坚持。”不知这娃是否听懂了,反正只要我陪他玩耍或说话,他都会很安静。可怜的孩子,因为我平时实在太忙了,每天陪伴他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因此,我尽量把陪伴他的时间变成最有效的时间。
3月20日,又是一个晴朗的好日子。早晨8点30分,我跟孩子一起观察、测量了四盆大蒜头的生长情况。我们用直尺量了每一瓣大蒜苗的高度。第一批土培的,已经全部长出芽苗,最高的一株已长至8.5厘米,最矮的一株有1厘米。第一批水培的最高长至7厘米,10瓣中有6瓣抽芽,另4瓣没有动静。不过,我们发现,水培的苗儿长得越高,它的根须也越长。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长得高,根必须长得长,扎得深。”我跟孩子一起推断,根须越长,从水里汲取的水分和营养越多,那么它会长得越好。人也同理,我们要成长得茁壮,从幼年时期,就应不断学习,努力汲取各种营养。中午12点30分,我们又观察测量了一次,发现仅在四个小时内,第一批土培的最高一株已经长有半厘米。看来,生命的生长速度是极其惊人的,更何况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呢?春光给人无限的热力与希望。还有,我发现孩子的观察力也是极其惊人的,早晨观察时,我还以为另四瓣没有动静,并且很确定地跟孩子说了观察结果。可是,孩子大声地提醒我,其中一瓣已经鼓起肉眼几乎看不到的针尖一样的小芽。我像《皇帝的新装》里那可怜的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我也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我怕小人儿着急,而且那一个小点确实让我有点怀疑:可能是鼓出的一个小芽,也有可能是蒜头上的一个小疙瘩。可是我们中午观察的时候,眼前的一株迎风欢笑的小苗向我传递了准确的信息,它在晨光中积蓄力量,等待生长,它和孩子心有灵犀。现在,它竟然长了1厘米。孩子很骄傲地看着这一株小小的绿苗,满脸笑意。
3月21日,又是一个好天气。早晨9点多,小娃儿喊我,现在他已养成习惯,每天主动跑去观察,自己会测量,让我帮他记录,提醒我浇水,更多的时候是他自己接冷水来浇洒。我期待他培养认真细致的做事习惯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目的达到了吗?
9点30分,我们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第一批土培的最高一株跃至13.5厘米,最矮一株也有1.8厘米。令人惊奇的是,小盆的边缘竟然长出了很小很小的一株绿植,两片嫩绿的叶子惹人爱怜。这是从哪飞来的种子?盆里用的土,是家里一年多前废弃不用的干土,这里竟然藏有这样富有生命力的种子?或者是从窗外飞来的?后者不太可能,因为我家在14楼,阳台和外面隔着一层纱窗。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犹豫之后,决定先让这可爱的小生命和大蒜头共存。第一批水培的最高一株有9厘米,还有3瓣仍是缄默不语。第一批种植的蒜头不是来自同一个大蒜团,但是差别也太大了。单看土培的一盆,为什么有的能一跃而至十几厘米,有的非常矮小?我跟孩子分析,看来每一株植物本身的基因和特点也很重要,如果它的基因好,又努力生根、吸收养料,那么它就会长得快。这里也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吧?下午4点,我们惊奇地发现第二批土培的已有一瓣冒出0.3厘米的小芽,水培的不声不响,不过,我现在有理由相信它们在积蓄力量。
通过两批种植的蒜头比较,我们发现第一批长得慢,3月10日种植,3月15日长出小芽,前后用时五天;第二批3月18日种植,3月21日即破土而出,前后用时三天。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我们仔细回忆了每一个环节步骤,原因应该是在种植第二批的时候我们是精心照料的,每天浇水三次是重要的一个因素。
观察日记还会记录,科学实验还会继续。但是我先在今天做个小小的总结,因为新冠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是一名教师,将同大家一起迎接开学,新任务会接踵而至。不过,我已有初步打算,只要有时间,我会带领我家的小神兽一起继续种植、养育蒜头,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不仅如此,我还会带着他把这项实验做成一项小小课程,题目为《我的第一次实验》或者《漫步科学世界》。我所期望的,是在这个特殊假期里给孩子的心灵种上人生的第一粒种子,不知是否已经成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20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