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任语文教学多年来,感觉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与众不同。它既是地理、历史、生物的综合课,也是品德、心理、艺术、交际的基础课。它就像手机上的每个功能需要时常不断更新才会有更多人学习使用。
记得我们刚开始是使用短信发信息聊天,后来有了QQ人们就忘记了短信,QQ虽在不断进步但自从微信建立后没有多少人在使用它。然而微信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更新,才使它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我们每一位教师就像这些手机功能,不适应人们的需要可能就会被淘汰,被冷落,被埋没,甚至被停用。
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提高,我们每一位教师只能顺应时代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改变。一千个教师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方式,才会有百家争鸣、百花争艳,才会有一批批教育专家、教育名师、教育骨干的不断涌现。
我只是这教育浪潮中的一滴水,但我不想被风浪翻滚出去,只能在教学中默默地探索钻研,在教学课堂上不断实践。经过这个学期的尝试教学,我发现从课题分析入手教学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以前,我在一些课文教学中也会用这种方法引导教学,学生学的有兴趣随堂接受,我教的也轻松,感觉就是不一样。可我没把这种教学常规化常态化,只是偶尔拿来用用。这个学期我就着重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利用,发现这个的方法就是不错,今日得空很想把它分享给大家。
我就借用昨日上的《狐狸分奶酪》这一课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因为前一课的《狐假虎威》同学们对狐狸有所了解,我一上课就让他们来说说你喜欢狐狸吗?让他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接着我就顺势引入,狐狸不只欺骗了老虎,它还玩弄了熊大熊二,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看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认识并书空这几个生字)。
随后,我就说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会产生哪些疑问,谁提的问题多就说明你爱动脑筋。话音刚落,孩子们一只只小手都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我就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由课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把他们的疑问一一写在黑板上(有时让他们自己把自己的疑问写在黑板上)罗列如下:
1.狐狸为什么分奶酪?
2.狐狸怎么分奶酪?
3.狐狸给谁分奶酪?
4.奶酪分的怎样?
5.狐狸分奶酪分的公平吗?
6.奶酪是什么味道?熊兄弟俩知道吗?
7.奶酪是怎么来的?谁的奶酪?
8.在哪儿捡到的奶酪?
9.为什么让狐狸分奶酪?
10.熊兄弟俩吃到奶酪了吗?
11.熊兄弟俩对狐狸分的奶酪有意见吗?
问题提的太多了,我只能止住把重点的写出来,要不然黑板都成问题了。可孩子们意犹未尽,我就把这些问题还原给他们,让他们在读课文中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孩子们大声朗读着课文,边读边勾画边交流,不一会他们就又举起手来抢着回答自己想好的答案。
这些问题只要认真读书的孩子都能找到,我只是引导他们如何组织语句完整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由总结全文内容到点点滴滴的动物表情、语言、动作的一节课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提问、解疑、设疑、朗读中接近尾声。我说,假如你们是熊兄弟俩,对狐狸的这种分法满意吗?(不满意)那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孩子们的想法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说骗狐狸上当后让他受到教育,有的说给它一块肉里面包上辣椒或炮让它吃后辣的打滚或炸死它,还有的说找机会骗狐狸到河边玩,趁它不注意推到河里淹死。
我说这些办法有些鲁莽,狐狸未必会上当。假如你当时就回头和狐狸理论时,狐狸会怎么教训你呢?假如你是狐狸你会怎么教育熊兄弟俩。有个孩子站起来说,狐狸会说你们兄弟俩真笨,真是笨熊,你们不会自己分着吃吗?一个孩子说:熊兄弟俩如果能像孔融让梨一样谦让就不会被狐狸骗了,他们就会吃到奶酪,也不会出现这样被狐狸嘲笑的事。
说得真好,孩子们为他响起了掌声,最后我做了总结:是啊,不管是兄弟俩还是朋友同学间,我们有问题要自己解决不能去依靠别人,不然别人占了便宜还要说你太傻,那样我们就真的很傻。我们要懂得互相谦让懂得相互包容,不能像熊兄弟俩因为奶酪的大小而争执不休,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还要领狐狸的情,这多不值得呀!
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理解文本意义,我就在课后让他们续写这个故事:当熊兄弟俩看着奶酪被狐狸一口一口吃掉后,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发挥想象看谁的续写点赞率最高。
这节课就在同学们兴趣正浓,还想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中结束了,带给他们的是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在续写的故事中能够有所体现。
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做了思考,我想本课可以用“一字立骨法”来分析,也可以从题目入手来分析。这两种教法都是在还原学生本真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战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完善这种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