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

处,我们将永无宁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杜爱民的散文才在对时光的雕刻中超越了文本自身,摆脱了历史伦理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与超越性,达到了一种理性的高度,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        琴声响起,露出败损的城砖和青草,撞开黑漆的大门,摇落满树的枯枝败叶。我的灵魂在琴声里只剩下残垣断壁,长安日出日落,我的身体内也早已满是落叶。《1975年的琴声》一开始便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却又略显凄冷灰暗的世界。乍读起,耳畔就似乎响起如泣如诉的琴声,或悠扬但绝不明朗,或晦涩却绝不乖张,一种萧瑟的气氛迎面扑来。紧接着,在这种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琴声中,夕阳为他伸展着幕布,马路两旁的枫树在初冬的寒霜里愈益色浓红重。在这种琴声的奏鸣中时间缓缓地前行着,而我们分明感觉到了时间的刻度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所勾画出的一缕缕丝线。在这种缓慢却有节奏叙述中,记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与读者巧妙地契合在了一起,作者引领着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缓缓地向逝去的年华进发。这一切,都是雕琢的时光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        普鲁斯特说:没有阳光的日子,就是一些光秃秃的时间,它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让你极想品味品味白昼,恨不能把大自然放到嘴上咬一咬;所谓灰暗的日子,阳光不见,人们走过就象是闪着银光的网上的鲱鱼。《1975年的琴声》也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白昼不见的光秃秃的时间,主人公因邻居贾克的纯粹完美的存在而感到危机四伏,心绪不安,这是在灰色的年代里、在肃杀的氛围中因追求完美与纯粹而产生的一种微妙却又强烈的感情,是一种上进心与挫折感之间的巨大张力。        这种灰色的历史记忆充斥于整部散文集之中,它反映的是历史叙事对个人话语的掩埋与戕害,是一种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历史伦常与天真烂漫而又孤独无助的个体体验的结晶体。于斯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原生态的生活:《菜四种》中凄苦与窘迫的际遇;《年味》中的浓郁简约的人情;《枫园回忆》中寂寞荒凉的革命;《破碎的梦》中荒诞暴戾的青春        这种记忆无疑是痛楚的,但若只是沉溺于这种回忆的痛楚,那就不会超脱揭伤疤的窠臼,那就只能销蚀磨损文本所应有的力度。作者超越了这种一地鸡毛式的零散回忆,在与往事干杯后,他笔下的经过磨练与教育的日常琐事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脉脉的温情。这种温情根植于对童年时代的那种孤寂却又天真美丽多情烂漫的心境的不断回味与追溯之中,这种个体的时光体验恰能在读者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引发我们每个人去回忆、去体验已逝的时光,这就是文本能震人发聩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超越了文本自身的

处,我们将永无宁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杜爱民的散文才在对时光的雕刻中超越了文本自身,摆脱了历史伦理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与超越性,达到了一种理性的高度,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        琴声响起,露出败损的城砖和青草,撞开黑漆的大门,摇落满树的枯枝败叶。我的灵魂在琴声里只剩下残垣断壁,长安日出日落,我的身体内也早已满是落叶。《1975年的琴声》一开始便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却又略显凄冷灰暗的世界。乍读起,耳畔就似乎响起如泣如诉的琴声,或悠扬但绝不明朗,或晦涩却绝不乖张,一种萧瑟的气氛迎面扑来。紧接着,在这种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琴声中,夕阳为他伸展着幕布,马路两旁的枫树在初冬的寒霜里愈益色浓红重。在这种琴声的奏鸣中时间缓缓地前行着,而我们分明感觉到了时间的刻度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所勾画出的一缕缕丝线。在这种缓慢却有节奏叙述中,记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与读者巧妙地契合在了一起,作者引领着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缓缓地向逝去的年华进发。这一切,都是雕琢的时光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        普鲁斯特说:没有阳光的日子,就是一些光秃秃的时间,它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让你极想品味品味白昼,恨不能把大自然放到嘴上咬一咬;所谓灰暗的日子,阳光不见,人们走过就象是闪着银光的网上的鲱鱼。《1975年的琴声》也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白昼不见的光秃秃的时间,主人公因邻居贾克的纯粹完美的存在而感到危机四伏,心绪不安,这是在灰色的年代里、在肃杀的氛围中因追求完美与纯粹而产生的一种微妙却又强烈的感情,是一种上进心与挫折感之间的巨大张力。        这种灰色的历史记忆充斥于整部散文集之中,它反映的是历史叙事对个人话语的掩埋与戕害,是一种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历史伦常与天真烂漫而又孤独无助的个体体验的结晶体。于斯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原生态的生活:《菜四种》中凄苦与窘迫的际遇;《年味》中的浓郁简约的人情;《枫园回忆》中寂寞荒凉的革命;《破碎的梦》中荒诞暴戾的青春        这种记忆无疑是痛楚的,但若只是沉溺于这种回忆的痛楚,那就不会超脱揭伤疤的窠臼,那就只能销蚀磨损文本所应有的力度。作者超越了这种一地鸡毛式的零散回忆,在与往事干杯后,他笔下的经过磨练与教育的日常琐事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脉脉的温情。这种温情根植于对童年时代的那种孤寂却又天真美丽多情烂漫的心境的不断回味与追溯之中,这种个体的时光体验恰能在读者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引发我们每个人去回忆、去体验已逝的时光,这就是文本能震人发聩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超越了文本自身的

存在,具有范式性与共通性。        雕刻时光:在灰暗现实中寻求诗意栖居        马格丽特杜拉斯是另外一位为我们所熟知的善于雕刻时光的作家,她在意识的缓缓流动中为我们刻画人物形象、勾勒时代面貌。在紧促的时间段里,她尽可能地为我们放慢叙事的节奏,于平淡无波澜中凸现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与普鲁斯特不同的是,杜拉斯的许多作品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如《广场》、《爱》、《夏夜十点半钟》等),立足于一种似真似幻的现实之中,表达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压制与摧残,表现出现代人普遍的空虚、孤独、绝望、失败感与挫折感。因而杜拉斯的作品是伤感的,是绝望的,读起来有一种不能承受之生命之重,其1968年后的作品更是如此。        杜爱民的散文同样为我们展现着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以及其中的辛酸苦乐、无奈彷徨。在这类作品中,雕琢时光的痕迹也是随处可见的,与对往昔历史记忆的雕刻不同,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没有太多超脱其外的快感,而是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为我们呐喊呼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仁义村》以极其平淡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城中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写出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掩埋的事实。仁义村如今已是不见村庄。/不见田垄。/不见井垣。(昌耀:《内陆高迥》)时间已经将这一村庄彻底地风吹雨打去,往昔的记忆已然成为埋入土中半截的一个个柱石,仁义村已经变的太小太小,并且,最终将彻底消亡。这种对时代历史变迁的描述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实际上表达出了作者隐忍于心中的撕心裂肺的痛楚虽然作者始终未曾说出。        若说《仁义村》是生活理想乌托邦覆灭的一个真实写照的话,《四路公共汽车》则为我们描绘出命运的无常与精神的痛楚:不愿面对的事情,今天又必须面对;不愿看到的情景,今天又必须亲自目睹。痛楚往往会使我们在某个时间点上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一种对自身存在本身的怀疑的情绪,一种遍体华凉的苍茫无助感与孤独感:大街上忙忙碌碌的人群谁会理会它将开往哪里,谁能知道上边的人将要朝向哪里,谁又能发现这些庸常细小的世象背后隐匿的无数个秘密。在这里,作者为我们精心雕琢了一个时间点上的内心革命,一段时光所能产生的种种变局。也许,他自己的话是这种雕刻时光意义的最好的注本:在那段时间里,四路公共汽车让我劳累的身体得以舒缓:我静静地坐在上面,看着曾经熟悉的街区远去,那里有恋人、母子和兄弟这就是生命和时间,就像四路公共汽车,有它的起始和路线。没有人可以成为时间列车永久的乘客,人们所能够拥有的只是其中的一段路程和在路上的心情。

这种时间意识在整部作品集中大量存在着,它是引领我们进入一种反观自我、反观社会存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往往感觉自己的渺小,产生一种苍茫的孤寂感,在历史的混沌中,时间与生命变得迟滞与漫长,个体理所当然的变成沧海一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对于生命与命运的沉思也是源于此。        这种对时间的雕刻当然是一种个体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却有着全人类共有的普范性。杜爱民对当下时间的刻画往往是对童年时代记忆的留恋与向往(虽然这种记忆是苦涩的),也同样是对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群体记忆乃至母体子宫的执著复归。正因为这只是记忆,正因为我们始终不能复归母体,我们注定要在这平凡的世界中流浪,直到永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爱民对现实时间的雕琢,亦是对历史记忆的重复。而经历审美体验记忆中的历史记忆是诗意的、是静寂的、是平淡的、是自然的、是未曾雕琢的、是毫无污秽的。这种或许乏味却充满温情的历史记忆,亦是作者寻求精神避难与救赎的所在,是沉默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为明亮闪光的东西,是作者诗意地栖居地。作者正是在这种对时光的雕刻中,洗去了尘世的喧哗与躁动,涤去了世俗的平庸与琐屑,在最大程度上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雕刻时光:在静寂中守候恬淡,在沉默中守望诗意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告诉世人:人们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只有删繁就简、回归纯真、改善环境、善待自然才能解除精神的痛苦,实现自己的身心和谐。梭罗的这一观念在杜爱民《寻找〈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他特有的雕刻时光的方法想像着《瓦尔登湖》进入人们心灵的整个过程。作者并由《瓦尔登湖》念及海子,这种联想并非是无端而生:两人有着精神上的共通性简约、纯粹、唯美、纯真。我感到梭罗之音,源自于风的琴弦之上。它那么柔和,像一阵气息,只要轻轻搏动一下,湖面便会泛起层层涟椅。《瓦尔登湖》与海子,让我想到世界的绿地,仍然有雪白的绵羊,它们吃着清淡的素草,偶尔 ‘咩咩’叫几声,从不与谁争斗,但终又无法逃过注定的命运。他们的存在使朴素、善良、平静的精神情怀得以延续。在更为险恶的世事中,究竟有什么必须用胸怀和双手,才能承载。这段十分精彩的描绘使我们有一种恬淡自然的感觉,有一种静寂中的闲适感,这种风琴之声,蓝天素草有着田园牧歌般的秀美,时间在这一刻定格为一幅画面,定格为一缕琴声,这种静止的时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思想的止步,一种生活情趣无限延长。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地,是作者想要达到的如水的、柔和的、平静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种创作理想与创作心态的指导下,整部作品在对时光的雕琢中呈现出一种恬淡、温馨、自然、清雅的诗意美。这种诗意美具体表现在诗化语言的叙述上。        在这部集子中,杜爱民将那种诗人的语言运用得活灵活现,描情状物,无不贴切自然,极具形式上的美感,并往往蕴含十分丰富的内涵,让人在时间的向度上充分体会出语言之美。如他描绘春天:在经历了长久的期待而郁积下的新鲜渴望,被春天唤醒,在春风里蕤生。春天揭开幔纱,让一种醉人的气息萌生在骨头里。和慕的天气让人浑身痒痒的。我已经感到自己被春天所驯服,皮肉酥松,骨骼脆裂有声。这是一种幸福的感受,是经历的开始与结束,是痛痒的毁灭形成的美,像黑夜燃烧的火苗,温软地痛着,易逝而又短暂。(《春天纪事》)鲜活的生命欲望被春风所吹醒,那种欣喜感,那种由衷的喜悦感跃然纸上。这种过程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下完成的,是一种在寂静时间向度内的恬淡优雅的心态。时光,不经意间,在作者的笔下欢快的流淌,其中呈现的美的质感引人入胜。再如《荠菜》中对荠菜生长的种种不同的生长方式以母亲做饭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丰满细腻,甚至是妙趣横生。嘴里含上这样的叶瓣,除了荠菜本身的味道之外,那些霜尘慢慢化开的情形,似乎也能明确感觉到。这种细节的描绘使人感到在时间流淌中的自自在在、自然率真的疏朗质朴、清雅温馨之美。        这种诗意其次体现在唯美意境建构上。杜爱民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如水般的质感,营造了思无邪般纯正天然的艺术世界。陌生的送花人在窗外若隐若现,像这座城市边缘黄昏时微暗的灯光。(《若隐若现的花》)这一隐喻有点出乎意料,造成了一颇为陌生化的感觉,然细品之,那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之感与微暗的灯光所营造出的悠远凄清的氛围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虚实相间,形成了一种言尽意远的独特意象,简约而不简单,使我们感到一种别样的情景,别样的氛围,别样的意蕴,别样的韵味,言犹未尽、余音绕梁。        这种在雕刻时光中建构诗意还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这种诗意是建立在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基础之上的,是建构在对琐屑杂乱的现实生活历史记忆的审美关照之上的,是建立在回归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血肉丰满的纯态事实。这种雕刻时光所呈现的诗意是建构在张扬个性经验,取消典型性的基础上的,因而它尽可能的剔除了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内容,呈现出更为纯粹的私人写


处,我们将永无宁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杜爱民的散文才在对时光的雕刻中超越了文本自身,摆脱了历史伦理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与超越性,达到了一种理性的高度,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        琴声响起,露出败损的城砖和青草,撞开黑漆的大门,摇落满树的枯枝败叶。我的灵魂在琴声里只剩下残垣断壁,长安日出日落,我的身体内也早已满是落叶。《1975年的琴声》一开始便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却又略显凄冷灰暗的世界。乍读起,耳畔就似乎响起如泣如诉的琴声,或悠扬但绝不明朗,或晦涩却绝不乖张,一种萧瑟的气氛迎面扑来。紧接着,在这种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琴声中,夕阳为他伸展着幕布,马路两旁的枫树在初冬的寒霜里愈益色浓红重。在这种琴声的奏鸣中时间缓缓地前行着,而我们分明感觉到了时间的刻度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所勾画出的一缕缕丝线。在这种缓慢却有节奏叙述中,记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与读者巧妙地契合在了一起,作者引领着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缓缓地向逝去的年华进发。这一切,都是雕琢的时光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        普鲁斯特说:没有阳光的日子,就是一些光秃秃的时间,它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让你极想品味品味白昼,恨不能把大自然放到嘴上咬一咬;所谓灰暗的日子,阳光不见,人们走过就象是闪着银光的网上的鲱鱼。《1975年的琴声》也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白昼不见的光秃秃的时间,主人公因邻居贾克的纯粹完美的存在而感到危机四伏,心绪不安,这是在灰色的年代里、在肃杀的氛围中因追求完美与纯粹而产生的一种微妙却又强烈的感情,是一种上进心与挫折感之间的巨大张力。        这种灰色的历史记忆充斥于整部散文集之中,它反映的是历史叙事对个人话语的掩埋与戕害,是一种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历史伦常与天真烂漫而又孤独无助的个体体验的结晶体。于斯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原生态的生活:《菜四种》中凄苦与窘迫的际遇;《年味》中的浓郁简约的人情;《枫园回忆》中寂寞荒凉的革命;《破碎的梦》中荒诞暴戾的青春        这种记忆无疑是痛楚的,但若只是沉溺于这种回忆的痛楚,那就不会超脱揭伤疤的窠臼,那就只能销蚀磨损文本所应有的力度。作者超越了这种一地鸡毛式的零散回忆,在与往事干杯后,他笔下的经过磨练与教育的日常琐事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脉脉的温情。这种温情根植于对童年时代的那种孤寂却又天真美丽多情烂漫的心境的不断回味与追溯之中,这种个体的时光体验恰能在读者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引发我们每个人去回忆、去体验已逝的时光,这就是文本能震人发聩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超越了文本自身的

存在,具有范式性与共通性。        雕刻时光:在灰暗现实中寻求诗意栖居        马格丽特杜拉斯是另外一位为我们所熟知的善于雕刻时光的作家,她在意识的缓缓流动中为我们刻画人物形象、勾勒时代面貌。在紧促的时间段里,她尽可能地为我们放慢叙事的节奏,于平淡无波澜中凸现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与普鲁斯特不同的是,杜拉斯的许多作品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如《广场》、《爱》、《夏夜十点半钟》等),立足于一种似真似幻的现实之中,表达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压制与摧残,表现出现代人普遍的空虚、孤独、绝望、失败感与挫折感。因而杜拉斯的作品是伤感的,是绝望的,读起来有一种不能承受之生命之重,其1968年后的作品更是如此。        杜爱民的散文同样为我们展现着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以及其中的辛酸苦乐、无奈彷徨。在这类作品中,雕琢时光的痕迹也是随处可见的,与对往昔历史记忆的雕刻不同,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没有太多超脱其外的快感,而是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为我们呐喊呼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仁义村》以极其平淡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城中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写出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掩埋的事实。仁义村如今已是不见村庄。/不见田垄。/不见井垣。(昌耀:《内陆高迥》)时间已经将这一村庄彻底地风吹雨打去,往昔的记忆已然成为埋入土中半截的一个个柱石,仁义村已经变的太小太小,并且,最终将彻底消亡。这种对时代历史变迁的描述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实际上表达出了作者隐忍于心中的撕心裂肺的痛楚虽然作者始终未曾说出。        若说《仁义村》是生活理想乌托邦覆灭的一个真实写照的话,《四路公共汽车》则为我们描绘出命运的无常与精神的痛楚:不愿面对的事情,今天又必须面对;不愿看到的情景,今天又必须亲自目睹。痛楚往往会使我们在某个时间点上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一种对自身存在本身的怀疑的情绪,一种遍体华凉的苍茫无助感与孤独感:大街上忙忙碌碌的人群谁会理会它将开往哪里,谁能知道上边的人将要朝向哪里,谁又能发现这些庸常细小的世象背后隐匿的无数个秘密。在这里,作者为我们精心雕琢了一个时间点上的内心革命,一段时光所能产生的种种变局。也许,他自己的话是这种雕刻时光意义的最好的注本:在那段时间里,四路公共汽车让我劳累的身体得以舒缓:我静静地坐在上面,看着曾经熟悉的街区远去,那里有恋人、母子和兄弟这就是生命和时间,就像四路公共汽车,有它的起始和路线。没有人可以成为时间列车永久的乘客,人们所能够拥有的只是其中的一段路程和在路上的心情。

这种时间意识在整部作品集中大量存在着,它是引领我们进入一种反观自我、反观社会存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往往感觉自己的渺小,产生一种苍茫的孤寂感,在历史的混沌中,时间与生命变得迟滞与漫长,个体理所当然的变成沧海一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对于生命与命运的沉思也是源于此。        这种对时间的雕刻当然是一种个体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却有着全人类共有的普范性。杜爱民对当下时间的刻画往往是对童年时代记忆的留恋与向往(虽然这种记忆是苦涩的),也同样是对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群体记忆乃至母体子宫的执著复归。正因为这只是记忆,正因为我们始终不能复归母体,我们注定要在这平凡的世界中流浪,直到永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爱民对现实时间的雕琢,亦是对历史记忆的重复。而经历审美体验记忆中的历史记忆是诗意的、是静寂的、是平淡的、是自然的、是未曾雕琢的、是毫无污秽的。这种或许乏味却充满温情的历史记忆,亦是作者寻求精神避难与救赎的所在,是沉默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为明亮闪光的东西,是作者诗意地栖居地。作者正是在这种对时光的雕刻中,洗去了尘世的喧哗与躁动,涤去了世俗的平庸与琐屑,在最大程度上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雕刻时光:在静寂中守候恬淡,在沉默中守望诗意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告诉世人:人们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只有删繁就简、回归纯真、改善环境、善待自然才能解除精神的痛苦,实现自己的身心和谐。梭罗的这一观念在杜爱民《寻找〈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他特有的雕刻时光的方法想像着《瓦尔登湖》进入人们心灵的整个过程。作者并由《瓦尔登湖》念及海子,这种联想并非是无端而生:两人有着精神上的共通性简约、纯粹、唯美、纯真。我感到梭罗之音,源自于风的琴弦之上。它那么柔和,像一阵气息,只要轻轻搏动一下,湖面便会泛起层层涟椅。《瓦尔登湖》与海子,让我想到世界的绿地,仍然有雪白的绵羊,它们吃着清淡的素草,偶尔 ‘咩咩’叫几声,从不与谁争斗,但终又无法逃过注定的命运。他们的存在使朴素、善良、平静的精神情怀得以延续。在更为险恶的世事中,究竟有什么必须用胸怀和双手,才能承载。这段十分精彩的描绘使我们有一种恬淡自然的感觉,有一种静寂中的闲适感,这种风琴之声,蓝天素草有着田园牧歌般的秀美,时间在这一刻定格为一幅画面,定格为一缕琴声,这种静止的时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思想的止步,一种生活情趣无限延长。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地,是作者想要达到的如水的、柔和的、平静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种创作理想与创作心态的指导下,整部作品在对时光的雕琢中呈现出一种恬淡、温馨、自然、清雅的诗意美。这种诗意美具体表现在诗化语言的叙述上。        在这部集子中,杜爱民将那种诗人的语言运用得活灵活现,描情状物,无不贴切自然,极具形式上的美感,并往往蕴含十分丰富的内涵,让人在时间的向度上充分体会出语言之美。如他描绘春天:在经历了长久的期待而郁积下的新鲜渴望,被春天唤醒,在春风里蕤生。春天揭开幔纱,让一种醉人的气息萌生在骨头里。和慕的天气让人浑身痒痒的。我已经感到自己被春天所驯服,皮肉酥松,骨骼脆裂有声。这是一种幸福的感受,是经历的开始与结束,是痛痒的毁灭形成的美,像黑夜燃烧的火苗,温软地痛着,易逝而又短暂。(《春天纪事》)鲜活的生命欲望被春风所吹醒,那种欣喜感,那种由衷的喜悦感跃然纸上。这种过程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下完成的,是一种在寂静时间向度内的恬淡优雅的心态。时光,不经意间,在作者的笔下欢快的流淌,其中呈现的美的质感引人入胜。再如《荠菜》中对荠菜生长的种种不同的生长方式以母亲做饭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丰满细腻,甚至是妙趣横生。嘴里含上这样的叶瓣,除了荠菜本身的味道之外,那些霜尘慢慢化开的情形,似乎也能明确感觉到。这种细节的描绘使人感到在时间流淌中的自自在在、自然率真的疏朗质朴、清雅温馨之美。        这种诗意其次体现在唯美意境建构上。杜爱民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如水般的质感,营造了思无邪般纯正天然的艺术世界。陌生的送花人在窗外若隐若现,像这座城市边缘黄昏时微暗的灯光。(《若隐若现的花》)这一隐喻有点出乎意料,造成了一颇为陌生化的感觉,然细品之,那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之感与微暗的灯光所营造出的悠远凄清的氛围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虚实相间,形成了一种言尽意远的独特意象,简约而不简单,使我们感到一种别样的情景,别样的氛围,别样的意蕴,别样的韵味,言犹未尽、余音绕梁。        这种在雕刻时光中建构诗意还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这种诗意是建立在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基础之上的,是建构在对琐屑杂乱的现实生活历史记忆的审美关照之上的,是建立在回归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血肉丰满的纯态事实。这种雕刻时光所呈现的诗意是建构在张扬个性经验,取消典型性的基础上的,因而它尽可能的剔除了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内容,呈现出更为纯粹的私人写


处,我们将永无宁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杜爱民的散文才在对时光的雕刻中超越了文本自身,摆脱了历史伦理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与超越性,达到了一种理性的高度,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        琴声响起,露出败损的城砖和青草,撞开黑漆的大门,摇落满树的枯枝败叶。我的灵魂在琴声里只剩下残垣断壁,长安日出日落,我的身体内也早已满是落叶。《1975年的琴声》一开始便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却又略显凄冷灰暗的世界。乍读起,耳畔就似乎响起如泣如诉的琴声,或悠扬但绝不明朗,或晦涩却绝不乖张,一种萧瑟的气氛迎面扑来。紧接着,在这种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琴声中,夕阳为他伸展着幕布,马路两旁的枫树在初冬的寒霜里愈益色浓红重。在这种琴声的奏鸣中时间缓缓地前行着,而我们分明感觉到了时间的刻度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所勾画出的一缕缕丝线。在这种缓慢却有节奏叙述中,记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与读者巧妙地契合在了一起,作者引领着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缓缓地向逝去的年华进发。这一切,都是雕琢的时光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        普鲁斯特说:没有阳光的日子,就是一些光秃秃的时间,它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让你极想品味品味白昼,恨不能把大自然放到嘴上咬一咬;所谓灰暗的日子,阳光不见,人们走过就象是闪着银光的网上的鲱鱼。《1975年的琴声》也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白昼不见的光秃秃的时间,主人公因邻居贾克的纯粹完美的存在而感到危机四伏,心绪不安,这是在灰色的年代里、在肃杀的氛围中因追求完美与纯粹而产生的一种微妙却又强烈的感情,是一种上进心与挫折感之间的巨大张力。        这种灰色的历史记忆充斥于整部散文集之中,它反映的是历史叙事对个人话语的掩埋与戕害,是一种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历史伦常与天真烂漫而又孤独无助的个体体验的结晶体。于斯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原生态的生活:《菜四种》中凄苦与窘迫的际遇;《年味》中的浓郁简约的人情;《枫园回忆》中寂寞荒凉的革命;《破碎的梦》中荒诞暴戾的青春        这种记忆无疑是痛楚的,但若只是沉溺于这种回忆的痛楚,那就不会超脱揭伤疤的窠臼,那就只能销蚀磨损文本所应有的力度。作者超越了这种一地鸡毛式的零散回忆,在与往事干杯后,他笔下的经过磨练与教育的日常琐事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脉脉的温情。这种温情根植于对童年时代的那种孤寂却又天真美丽多情烂漫的心境的不断回味与追溯之中,这种个体的时光体验恰能在读者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引发我们每个人去回忆、去体验已逝的时光,这就是文本能震人发聩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超越了文本自身的

存在,具有范式性与共通性。        雕刻时光:在灰暗现实中寻求诗意栖居        马格丽特杜拉斯是另外一位为我们所熟知的善于雕刻时光的作家,她在意识的缓缓流动中为我们刻画人物形象、勾勒时代面貌。在紧促的时间段里,她尽可能地为我们放慢叙事的节奏,于平淡无波澜中凸现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与普鲁斯特不同的是,杜拉斯的许多作品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如《广场》、《爱》、《夏夜十点半钟》等),立足于一种似真似幻的现实之中,表达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压制与摧残,表现出现代人普遍的空虚、孤独、绝望、失败感与挫折感。因而杜拉斯的作品是伤感的,是绝望的,读起来有一种不能承受之生命之重,其1968年后的作品更是如此。        杜爱民的散文同样为我们展现着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以及其中的辛酸苦乐、无奈彷徨。在这类作品中,雕琢时光的痕迹也是随处可见的,与对往昔历史记忆的雕刻不同,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没有太多超脱其外的快感,而是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为我们呐喊呼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仁义村》以极其平淡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城中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写出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掩埋的事实。仁义村如今已是不见村庄。/不见田垄。/不见井垣。(昌耀:《内陆高迥》)时间已经将这一村庄彻底地风吹雨打去,往昔的记忆已然成为埋入土中半截的一个个柱石,仁义村已经变的太小太小,并且,最终将彻底消亡。这种对时代历史变迁的描述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实际上表达出了作者隐忍于心中的撕心裂肺的痛楚虽然作者始终未曾说出。        若说《仁义村》是生活理想乌托邦覆灭的一个真实写照的话,《四路公共汽车》则为我们描绘出命运的无常与精神的痛楚:不愿面对的事情,今天又必须面对;不愿看到的情景,今天又必须亲自目睹。痛楚往往会使我们在某个时间点上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一种对自身存在本身的怀疑的情绪,一种遍体华凉的苍茫无助感与孤独感:大街上忙忙碌碌的人群谁会理会它将开往哪里,谁能知道上边的人将要朝向哪里,谁又能发现这些庸常细小的世象背后隐匿的无数个秘密。在这里,作者为我们精心雕琢了一个时间点上的内心革命,一段时光所能产生的种种变局。也许,他自己的话是这种雕刻时光意义的最好的注本:在那段时间里,四路公共汽车让我劳累的身体得以舒缓:我静静地坐在上面,看着曾经熟悉的街区远去,那里有恋人、母子和兄弟这就是生命和时间,就像四路公共汽车,有它的起始和路线。没有人可以成为时间列车永久的乘客,人们所能够拥有的只是其中的一段路程和在路上的心情。

这种时间意识在整部作品集中大量存在着,它是引领我们进入一种反观自我、反观社会存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往往感觉自己的渺小,产生一种苍茫的孤寂感,在历史的混沌中,时间与生命变得迟滞与漫长,个体理所当然的变成沧海一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对于生命与命运的沉思也是源于此。        这种对时间的雕刻当然是一种个体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却有着全人类共有的普范性。杜爱民对当下时间的刻画往往是对童年时代记忆的留恋与向往(虽然这种记忆是苦涩的),也同样是对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群体记忆乃至母体子宫的执著复归。正因为这只是记忆,正因为我们始终不能复归母体,我们注定要在这平凡的世界中流浪,直到永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爱民对现实时间的雕琢,亦是对历史记忆的重复。而经历审美体验记忆中的历史记忆是诗意的、是静寂的、是平淡的、是自然的、是未曾雕琢的、是毫无污秽的。这种或许乏味却充满温情的历史记忆,亦是作者寻求精神避难与救赎的所在,是沉默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为明亮闪光的东西,是作者诗意地栖居地。作者正是在这种对时光的雕刻中,洗去了尘世的喧哗与躁动,涤去了世俗的平庸与琐屑,在最大程度上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雕刻时光:在静寂中守候恬淡,在沉默中守望诗意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告诉世人:人们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只有删繁就简、回归纯真、改善环境、善待自然才能解除精神的痛苦,实现自己的身心和谐。梭罗的这一观念在杜爱民《寻找〈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他特有的雕刻时光的方法想像着《瓦尔登湖》进入人们心灵的整个过程。作者并由《瓦尔登湖》念及海子,这种联想并非是无端而生:两人有着精神上的共通性简约、纯粹、唯美、纯真。我感到梭罗之音,源自于风的琴弦之上。它那么柔和,像一阵气息,只要轻轻搏动一下,湖面便会泛起层层涟椅。《瓦尔登湖》与海子,让我想到世界的绿地,仍然有雪白的绵羊,它们吃着清淡的素草,偶尔 ‘咩咩’叫几声,从不与谁争斗,但终又无法逃过注定的命运。他们的存在使朴素、善良、平静的精神情怀得以延续。在更为险恶的世事中,究竟有什么必须用胸怀和双手,才能承载。这段十分精彩的描绘使我们有一种恬淡自然的感觉,有一种静寂中的闲适感,这种风琴之声,蓝天素草有着田园牧歌般的秀美,时间在这一刻定格为一幅画面,定格为一缕琴声,这种静止的时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思想的止步,一种生活情趣无限延长。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地,是作者想要达到的如水的、柔和的、平静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种创作理想与创作心态的指导下,整部作品在对时光的雕琢中呈现出一种恬淡、温馨、自然、清雅的诗意美。这种诗意美具体表现在诗化语言的叙述上。        在这部集子中,杜爱民将那种诗人的语言运用得活灵活现,描情状物,无不贴切自然,极具形式上的美感,并往往蕴含十分丰富的内涵,让人在时间的向度上充分体会出语言之美。如他描绘春天:在经历了长久的期待而郁积下的新鲜渴望,被春天唤醒,在春风里蕤生。春天揭开幔纱,让一种醉人的气息萌生在骨头里。和慕的天气让人浑身痒痒的。我已经感到自己被春天所驯服,皮肉酥松,骨骼脆裂有声。这是一种幸福的感受,是经历的开始与结束,是痛痒的毁灭形成的美,像黑夜燃烧的火苗,温软地痛着,易逝而又短暂。(《春天纪事》)鲜活的生命欲望被春风所吹醒,那种欣喜感,那种由衷的喜悦感跃然纸上。这种过程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下完成的,是一种在寂静时间向度内的恬淡优雅的心态。时光,不经意间,在作者的笔下欢快的流淌,其中呈现的美的质感引人入胜。再如《荠菜》中对荠菜生长的种种不同的生长方式以母亲做饭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丰满细腻,甚至是妙趣横生。嘴里含上这样的叶瓣,除了荠菜本身的味道之外,那些霜尘慢慢化开的情形,似乎也能明确感觉到。这种细节的描绘使人感到在时间流淌中的自自在在、自然率真的疏朗质朴、清雅温馨之美。        这种诗意其次体现在唯美意境建构上。杜爱民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如水般的质感,营造了思无邪般纯正天然的艺术世界。陌生的送花人在窗外若隐若现,像这座城市边缘黄昏时微暗的灯光。(《若隐若现的花》)这一隐喻有点出乎意料,造成了一颇为陌生化的感觉,然细品之,那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之感与微暗的灯光所营造出的悠远凄清的氛围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虚实相间,形成了一种言尽意远的独特意象,简约而不简单,使我们感到一种别样的情景,别样的氛围,别样的意蕴,别样的韵味,言犹未尽、余音绕梁。        这种在雕刻时光中建构诗意还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这种诗意是建立在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基础之上的,是建构在对琐屑杂乱的现实生活历史记忆的审美关照之上的,是建立在回归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血肉丰满的纯态事实。这种雕刻时光所呈现的诗意是建构在张扬个性经验,取消典型性的基础上的,因而它尽可能的剔除了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内容,呈现出更为纯粹的私人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处,我们将永无宁日。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杜爱民的散文才在对时光的雕刻中超越了文本自身,摆脱了历史伦...
    蜀黍不约阅读 539评论 0 4
  • 年少时候最先学会而且唱着很有感觉的一首歌,是张国荣的《沉默是金》,我可以模仿的很像,似足原声,在K房里得到过不少朋...
    郑州小强阅读 615评论 0 1
  • A-作业正立画+倒立画 → 输出「左正右倒」合成图ps方法论 B-素材❶正图 ❷倒图 ❸合成图 C-方法论①打开p...
    HermioneJG阅读 272评论 0 0
  • 我体弱,无论是跑步还是练单杠总是输给人家,再加上天生结巴,我就越发畏首畏尾了。 结巴,不消说在我和外界之间设置了一...
    英语学了没阅读 490评论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