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住个一个孩子,那是小时候的自己。我并不是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因为这个孩子有的是温暖的,而有的是戾气横生的,厌恶着这个世界,这也是很多人在成年后对待自己恋人,对待自己亲人,或者世界的态度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之前就基本塑造成型,而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在六岁之前,一个人的情感基础也基本塑造成型,“内心的孩子”也就在五六岁之前形成了。在这个阶段,我们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而是父母是用什么方式对待你。
在《温暖的孩子》中,作者提出“结果选择”这么一个理论。结果选择就是指人类的行为顺序总是:先评估结果如何,再反过去组织行动。而不是相反。
先问一个问题,人类是感性动物还是理性动物。实际上,我们在大部分的生活中,我们的理性选择不到10%,其余的基本上是靠我们的感觉,就像一个女孩子拒绝你的时候,她一般会说我对你没什么感觉。
以前,人们认为,我们在做出选择之前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而动物是靠本能的。但是,行为科学家发现,我们的选择中的理性成分并不比鸽子、老鼠之类的多多少,特别是在未知环境中。所以,在我们婴幼儿发育的时期,我们的习惯是在不断的行为结果中养成的。比如说,爱打人的小孩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打人,而是偶尔有一次,他打人之后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母给出了相当大的反应,或者哈哈大笑,或者严厉批评,他就会知道这样会吸引他人注意,这种习惯是在责怪中强化的。避免这种暴力小孩的发现,最好是在他做出错误行为时,减少对其的过度反应。
今天,我们了解了内心的孩子怎么形成的,明天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不同的人内心的孩子不一样。可以做一个实验,闭上眼睛,慢慢的放松自己,慢慢的感受自己的身体的每一部分,从脚到头。当自己进入空冥的状态,想象一个一个婴儿在你的身边,他是什么样子的,他在你的什么位置。(内心有极大创伤者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