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除了几个个别因为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的学生外,有近90%的学生都是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而离开了学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的兴趣呢?
1、 家长期望过高,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实有些家长对自家孩子的情况不太了解,在孩子稍稍在同龄人崭露头角时,就认为自家孩子是少见的“读书天才”,天天强迫着孩子好好学习。
而孩子原本展现出来的成绩,可能是自发性地出于对学习的兴趣。在家长对孩子施加压力后,甚至每天语重心长地对孩子念叨,“我们全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孩子身上反而会承担更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孩子承受不住了,就会选择叛逆和自暴自弃来应对。
2、 父母逼迫太紧,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还有些父母奉行的是虎妈式的教育法,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掌控得非常严格。日常规定好了孩子每个时间段要干什么,周末还要送孩子去已经报好了的各种课外班。
父母对孩子逼迫得太紧了,使得孩子自己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这样反而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他会认为自己就是家长手底下的傀儡,一点自我的兴趣和爱好都不能拥有,只是为了圆家长一个“好孩子”的梦想。这些孩子在变得叛逆之后,很容易让家长警醒过来,原来他们逼迫的脚步太紧了。
3、 孩子缺乏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还有孩子本身自己的问题,他对于自己的学业缺乏学下去的内发动力,感受不到一点在学习中的快乐。其实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孩子从小就没有建立起对于学习的正确观点。
他们没有感受过凭着内在好奇心的指引下,一步步尝试去自我探究一件新事物的学习历程。他们学习的东西都不是他们热爱的,而是被大人给强行灌输的。
这怎么能怪孩子对此不太感兴趣呢?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也可以很快乐,学习也可以出自于自己的兴趣。
通过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家长要负很大的责任,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让孩子把学习视作一个任务,而非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途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长给出的推力,抑制了孩子内驱力的释放。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会抑制孩子的内驱力释放呢?
1、 用奖励诱惑孩子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平时不爱学习,肯定是自己的奖励不够有诱惑力,于是就在奖励上加码,希望让孩子更好地爱上学习。但是家长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做法只会把孩子给越推越远,让孩子认为学习只是一个可以用钱来衡量的小任务。
孩子可能会在家长没给奖励的时候,就开始犯懒不主动学习了。因为孩子平时习惯了家长用物质奖励来收买自己,他没有主动地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一生要践行的责任,而不是家长扛在身上一时的义务。
2、 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家长给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可能自己乍一看认为是合理的,但是放在孩子身上却执行不起来了。因为孩子的生物钟和大人的不一样,有些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在早上,而有些孩子在晚上的效果很好。
而家长强制性地让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学习,不给他自己选择和改动的权利。孩子的学习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讨厌起学习这件事情来了。比起在控制之下被逼迫学习,孩子更喜欢做自己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
3、 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
如果有家长喜欢时刻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的话,那么这样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既然家长选择去相信孩子去做到主动学习,没有必要又去背地里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
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并不被家长所信任,甚至可能会给家长意外地误解。
那么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
1、 给孩子选择的权力。
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从选择自己习惯学习的时间段,到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各种小细节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但是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点,做下了计划后就要按照计划去执行,不要做自己执行不了的计划。等孩子自己亲身实践过一遍再修改,他也能从中发现自主选择的乐趣,也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 巧妙的运用外推力。
有时候孩子出于惯性的拖延问题,或者是暂时遇到了困难,突然一下子不愿意学习了。这时家长可以考虑用一些正面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比如说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游玩一次。
这些奖励一定要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益的奖励,而不是用孩子本来就喜欢做的事情来奖励他。如果说家长允诺让孩子多玩手机,只会让他的注意力更加执着了手机,而不是集中在家长所期待的学业上面。
3、 不要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力。
很多家长看到自家的孩子在玩游戏了,就会认为孩子在偷懒不好好学习。但是家长的这种草率的做法,只会误解自己的孩子。
有时候孩子自己很听话地完成了作业,就奖励自己玩个10分钟的时间。这种奖励是有必要的,而且孩子学久了确实需要休息。孩子在玩耍中还可以建立起自我意识,它能够推动着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学习了,家长要做的不是立刻给孩子施压,用自己的威严压迫孩子去学习。而是要尝试让孩子转换一下思维模式,让他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从内驱动着自己去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对于孩子有意义的,它能够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