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时间简史》吗?”
“神经病,我有时间也不会去捡屎。”
当然,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它生动的描绘出,经常读书得人和不读书得人,聊天时的尴尬场景。
经常读书有什么意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学习技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培养气质,走出迷茫……
但是,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你,读书的意义。
01
周末,和刚考上大学的堂弟在微信上闲聊。
他说刚到学校,每天时间安排的紧张又繁忙,可是他却找不到读书的意义,难道就是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
他疑惑的说,有很多人,没有读书一样也找到工作了啊。
我肯定的回答他,是的,好好读书,首先就是有机会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后再谈及其它。
那些不读书还拼搏出来的人,只是凤毛麟角,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概率要大的多。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家出来的孩子来说,读书,应该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了。
说实话,我家乡所在的边远山村,读书并不太被重视,大部分老百姓祖祖辈辈读书不多,眼光看的不长远。很多父母一看自家孩子考上大学要花钱,别家的孩子已经外出打工给家里挣钱了,加上近年来大学扩招,很多大学生读书几年回来,找工作不容易,上班待遇也一般,因此让孩子读书考大学的动力就更小了。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对于大部分人,上过大学,经常读书和不读书,他们的发展前景是截然不同的。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不管家里如何困难,都没有放弃过让我和妹妹读书。
也许,正是因为我的父亲,也是通过读书,走出了那个贫穷的小山村。
我的身边,凭借读书,最后改变命运的故事也很多。我的小学同学小G,就是通过读书,最终逆袭的典型代表。
当年小G考上重点大学,因为家里没钱,拿不出学费,小G自己申请了助学贷款,才得已上学。
然后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香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最后又考上博士研究生,每个月的奖学金比我们工资高多了。
2014年,小G受到四川一所985高校的邀请,回来担任教授,成为同学圈里的骄傲。
按概率来说,经常读书的人,必然比不读书的人,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
一个人,不爱读书,没有阅读的反复锤炼,他的大脑会越来越懒惰,眼光会越来越肤浅,渐渐地,他的思想也会停滞不前,更不用说个人成长了。
杨绛先生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
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
谈及成功秘诀,他曾经在电视上,郑重其事地告诫大家:“知识并不能决定你一生财富的增加,但你的机会一定会增多。”
02
很多人说,读了那么多书,最后还不是会忘记,又没有什么用,干嘛还要读书呢?
董卿说: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
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书友分享自己小时候的读书心得:
幼年时候唯一的一本故事书,从听妈妈讲,到自己会看,反反复复地看,最后书都散了用绳订上挂在床头,看了好多年,后来忘了怎么没的了。里面的内容几乎忘光了,但是还记得最喜欢的故事是《懒姑娘》,还记得那时的快乐,它在我心里埋下了爱书的种子,培养了我良好的读书和思考习惯。谢谢它,谢谢我的爸爸妈妈,虽然从小家里条件不好,但是他们其实已经给了我最好的礼物。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书的心灵是荒芜的土地,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于是想起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时的一段对话:
“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
“回太师傅,我只记得一大半”
“那,现在呢?”
“已经只剩下一小半了”
“那,现在呢?”
“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
“好,你可以上了…”
忘记,不代表一无所得,张无忌忘掉的是“剑招”,留下的的是“剑意”。
我们每天在读书,可能你会想,我要怎么记住那么多书那么多的内容?其实我们大部分的阅读,并不是为了要记住多少书中的内容。
相对于学生时代的应试读书,我们个人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拓展我们灵魂的边界,而不是看谁记住的内容多。
《晓松奇谈》和《奇葩说》中,大家见识了高晓松丰富的知识储备。
他说,对自己而言,读书就像吃饭,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正常的生活。
谈及读书的意义,他说:
读书,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
什么叫诗和远方?
就是让自己更辽阔。
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03
很认同杨澜说的一个观点: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不读书的人,没有办法从多元的途径,获得新知。他的一切认知来源,要么来自电视网络媒体,要么就来自身边的八卦。
他的眼界和格局,也因此由别人决定,他的生活和喜好,也因此受别人影响。
如果你打开手机,不难发现,你每天看到的新闻和热点推送都是同一类的,你喜欢什么,手机APP就会智能的给你推送什么。
经常刷微博的人应该知道,你如果看到一个搞笑的视频,播放完毕后,又会给你推荐好几个同类视频,打开今日头条,你喜欢体育,一刷全都是你感兴趣的体育新闻,就这样,你不知不觉被手机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
其实,这只是大数据智能推荐的一个小小体现。信息爆炸时代,各种APP都在绞尽脑汁抢占用户有限的空闲时间,谁占用的越多,谁的估值也就越高。
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你每天接触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若依赖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可想而知,你的眼界和格局只会越来越窄、越来越片面。
读书和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区别,一本书可以给你描绘一个系统的,条理的,详尽的全局,细节有血有肉,过程有始有终。不像网络上一些所谓的“干货”,直接丢给你一个成形的观点,让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没有一个人,甘心情愿平平淡淡的过完这一生,况且,如果这一辈子都被别人的观点和是非判断左右,是难以接受甚至是可悲的。
歌德说:“读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为什么要白白放弃掉呢?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尼克·霍恩比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说:
读书,其中有一个益处,是能填补个人人生阅历的苍白。别人多少年才走完的路,几十天、几天甚至几小时,如同电影镜头为你回放。那些原本要经历沧桑才能体会的心情,现在却有幸在岁月还未消逝的时候就一窥究竟。
读书,和那么多伟大的灵魂对话,在书本中感受他们的喜悦和悲伤,获取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极大的拓宽你思维的广度和宽度,让你在今后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和温柔安定的灵魂。
除非是学习某一项具体的技能,否则不要带着强烈的功利心去阅读,因为读书并不能马上带你走出困境,但它可以培养起你的勇气与决心,来从容应对命运的捉弄,人生的无常。
杨绛先生还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所以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我是小张先森,谢谢你的阅读。
P.S.
最近有点小忙
但我还是想说
让我们一起来
爱读书
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