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莉莉跟我说她们家的宝宝最近越来越难带了,不知如何是好,她给我举了个例子:儿子坐在餐椅里吃东西,结果东西掉到了地上,儿子大哭,她赶紧过去跟儿子说,没事没事,地上捡起来还能吃,儿子不肯还是哭,她接着说,别哭了别哭了,家里还有啊,后来,她跟儿子说,妈妈小时候家里很穷,都没东西吃……
婴儿通过妈妈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通过被妈妈认同自己的感受而感觉到存在。
莉莉的方法乍一看很熟悉,许多家长都是这么做的,然而细思,莉莉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为孩子提供解决方案、让孩子停止哭泣、举事例让孩子负疚。
这样做有可能让孩子停止哭泣,然而这些方式却有着隐形的副作用,直接提供解决方案实际上是剥夺了一次孩子自己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直接让孩子别哭了,阻碍了孩子正常宣泄情绪的通道,他的感觉本是流通的,却人为地被令其停止。而讲小时候没饭吃,穷,现在东西掉到地上了,是浪费,虽然道理是对的,但在孩子正处在情绪之中时说这个会让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有负疚感,而实际上他也许只是不小心的,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看了许多的育儿书后,我的体悟是,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要急于消解他的情绪,也就是让他的情绪自然的流动,并且确认他的情绪和感受,例如,跟孩子说“东西掉了你很可惜是不是,你真的很想吃这个”,“你很生气是不是,刚才没有抓牢它”,等等,当孩子表现出是这样以后,可以问他,可是已经掉了,脏了怎么办呢,让他自己去想想。有时候孩子情绪过去了,他自己就去玩别的,或者吃别的去了。如果孩子情绪仍然不好,你可以表示安慰和陪伴。但是不要去评判、命令,或者直接提供解决方案。
这里面重要的是第一步,即确认、回应对方的感受。这要求父母本身非常淡定,如果孩子一哭,父母马上就很焦虑,想快速止哭,认为不哭了就是解决问题,其实是不对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只方便了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剥夺了他一次感受情绪处理情绪或者自己寻找解决方式的机会。
母婴关系如此,大部分的亲密关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