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原创,高效育儿经和笔尖温度是同一作者)
在一档《歌声的翅膀》节目中,一位九岁男孩带来了一首他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一首源自孩子内心的歌曲,表达了孩子对生活与学习的压力,引起了热议。
《我只是个孩子》歌词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儿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
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
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
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只是个孩子呀
其实我也会调皮
我只是个孩子呀
给我多一些拥抱吧
我只是个孩子呀
请给我一只画笔
我只是个孩子呀
让我为童年画出最美的四季
......
让我的童年 再多些快乐吧
听着“句句扎心”的歌词,作为家长,你怎么想?
有的家长想,是啊,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了,这样逼孩子,孩子多可怜呀,那干脆这些课外兴趣班都不学了,给孩子减轻负担,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而反派的家长认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现在不吃苦,只想着玩,长大了荒废了,后悔都来不及了。教育是不可逆的,为了将来不后悔,为了将来有出息,现在就得辛苦付出,父母现在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习。
双方各有理由,争论不休,僵持不下。其实这两种思维,都有陷入了“两极思维”的误区,谁都不能算是优胜。
先说说什么是“两极思维”?
简单的说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二,阴阳,美丑,好坏。
两极思维,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逻辑思维方式。中国最早有太极图,随后的中国文化中也一直沿袭两极思维,比如中国成语:因噎废食,自相矛盾,雅俗共赏,处处体现了两极思维。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评价历史人物,非黑即白,大多数史料把秦桧,隋炀帝杨广描绘成恶人,又有一些人开始为他们平反,然后学者们就是在黑与白,是与非,两极间争论不休。其实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这才是真实的人,历史人物也是一样。两极思维,是我们这个民族思维习惯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那应该怎么办?
如何跳出“对与错,好与坏”的二元对立的两极思维?
世界往往不是一分为二的,把世界一分为三的思维模式,都远远高过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
而这个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最简单的方法,放弃争论是非对错,就是去抓背后的本质来解决问题,如,9岁小男孩的歌曲中,透露出的就是压力,那就从这个入手,为什么孩子会觉得有压力?
孩子为什么会觉得有压力?谁给的压力?
歌曲中很明显的看出,是家长的攀比,带给孩子的压力。那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我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是否真正来自孩子本身,还是源于家长自己的比较和盲从。我们家长是否真正想过,我们的焦虑带给孩子多少的压力?
其实,我们只要解决了孩子的压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回到这个9岁小男孩的歌曲中,其实反映的就是一切都是父母攀比,父母的期望,根本不是孩子想要的,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心的想法,认为孩子需要,就强加给孩子,这种强加,对于孩子就变成了压力。
反之,如果孩子自己想学,有动力去学习,钢琴也好,英语舞蹈也罢,而邻居的孩子的成绩,对自己孩子的刺激,只会是动力,不会是压力。只是因为孩子不想学习钢琴,不喜欢英语,没有动力跳舞,甚至有的时候明明是孩子的弱项,却被拿出来比,伤害的,是自尊心。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只需把压力转化成动力。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能找到学习的动力,孩子既能愉快地学习到多种知识,又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这样才是二元对立之外的第三种的正确打开方式。何必像前面争论的那样,认为童年快乐必须和孩子的成就两者对立,是谁规定二者不可以兼顾,为什么一定非要搞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似的?
有的家长实在放心不下,认为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
压力是来自外部的,动力是孩子自己的内驱力,是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所有那些认为必须要给孩子压力的家长,其实都是家长自己本身的焦虑问题。教育的本质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调动孩子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家长们要知道,现在的世界,已经悄悄由二元对立的两极模式,慢慢转型到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式了。20、30年前,我们的父母那一辈还流行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骨子里就认为,快乐与成功是对立的,只有吃苦才能成功。吃得苦不够的话,都觉得不配得到命运的青睐,窦文涛在圆桌派第二季中讲到自己高考时候,就提到这种心理,高考连续三天中午,分明妈妈给他带了盒饭,但是他不吃,因为他觉得吃苦受虐了,才能考得好分数。20、30年前普遍认为的,吃苦耐劳才能走向成功,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怎样的限制思维中,都还是在二元的限制中。
而现在的世界,已经变成,更加多元,更多维度的思维模式,还想着靠吃苦取得成功的人,就相当于还停留在手工作坊时代,去和已经进入机器工业时代的人比拼。
警惕现在的二元思维模式。
综上所诉,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看完这个9岁男孩的原创歌曲,如果家长,觉得歌词有道理,瞬间回去给孩子取消了更多的补习班,或是觉得歌词唱的没道理,纯属孩子的抱怨,回家继续给孩子更多补习班。这两种一正一反的思维,就是掉入了两极思维的陷阱中。而看完这篇文章,学会了第三种思维,学会从本质出发解决问题,想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有压力?解决了孩子的压力,就是更加高级的思维。
如果绝大多数的人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不用争论是非对错,那么网络上的各种论战就不会存在了,世界本就是包容一体的,很多时候,是非对错是自己的立场对别人的限制与评判。就拿育儿来说,今天说孩子摔倒了不扶,明天又出来个专家说孩子摔倒了要扶,今天说孩子哭了不要立马抱,明天又说孩子哭了立马要抱。专家们自己的思维都是二元思维,才会陷入这样的论战中,实在不高明,现在当下,我们要学会先从二元的两极思维中跳出来,两极的思想都先放一旁,考虑问题的本质,寻找第三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是迅速逃离二元思维的最快途径。其实很简单,只要记住,以后不再正反批判思维,不要困在只有这样才能怎样的限制思维中,然后去看到问题的本质,日后稍加练习,都能跳脱出二元思维模式。
警惕二元思维,不要让“两极思维”给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