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君王)都是不可冒犯的,所以才有“逆龙鳞”这个说法(西方的RPG游戏中,用龙鳞做的铠甲都是极品,极品当然不容易得到,触怒一条龙自然也不是什么容易收拾的事情),即便是多么贤明的君主,被大臣(特别是有清誉的大臣)弄到颜面尽失(特别是在正在歌功颂德、把酒言欢的时候)而又无处可退的境地,不恼羞成怒几乎是不可能,当然,最后的结局还是有差别的,身首异处者有之、罢黜者有之、莫须有治以他罪者亦有之,但是还有一种比较圆满的结局:在君臣找到一个合适的道义台阶后继续举起了酒杯,尽欢或者至少是表面上尽欢而散。
魏文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贤君,统治期间使魏国率先变革,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展,“诸侯莫能与之争”。即便如此,其在攻占中山后将其分封给其子魏击,在一次酒会上,魏文侯让大臣评论自己,当然是想听一些歌功颂德的语句,但是任座却不合时机的找点事情玩玩:“你把中山国打下来了,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却给了自己的儿子,怎么能算是仁君呢?”魏文侯大怒,任座于是就急匆匆地溜了。魏文侯可能觉得自己这个国君干得还不错,想从别人那里找回一些面子来,又问翟璜对自己的评价,翟璜回答:“仁君。”当魏文侯问及理由时,翟璜说:“臣听说君王如果仁义贤明,那么手下的臣子一定敢说真话。今天看这个任座敢这样说你,我就知道你是个仁君了。”魏文侯一听大喜,马上命翟璜去请任座回来,并且亲自走下堂来迎接,把他当成上宾来看待。
“君仁则臣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其关键就在于将国君推到了一个道德的高点,并由这个高点得出了冒犯天威的臣子也是直臣的结论,因此,为双方乃至三方(第二个被问到的臣子)都提供了一个台阶,各方都能够皆大欢喜。因为扣上的这个帽子是一个道德制高点,如果否认或者再继续动怒,就等于往自己额头上贴了自比夏桀商纣的标签,肯定不如借坡下驴来的舒服。
当然,“君仁则臣直”在措词上还有其他变通的说法,但是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在民间传说中,乾隆曾让纪晓岚投水以证明自己是忠臣,纪晓岚跑回来却称屈原不让他死:“我那时跳汨罗江是因为当时楚怀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我被环境所逼,不得不那样做。我听说乾隆帝是名君,如果你也跳水自杀,这事要传出去,不是给乾隆脸上抹黑吗?”这么一说,君臣自然皆大欢喜,小命自然是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