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公司好静...安静得不用戴上耳机也不会被打扰。
完完全全是自己的时间。然后就可以天马行空放肆的想象,大胆的胡言乱语。跟自己说,跟想听的人说,跟能听得懂的人说。
可是,这样的时间少得可怜。很多时候,社会性决定我们不可能只身一人走南闯北,孑然一身就可以无忧无虑。所以很多社交能力强的人就能顺风顺水,雄辩家们越来越受欢迎,到处标榜我们的视野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选择相信他们,也不奇怪。因为我们惧怕独处,害怕落单,所以我们对这样的言论言听计从。哪怕我们不喜欢动不动就旅游健身的朋友圈,哪怕我们厌恶时不时就餐桌摆盘的朋友圈。我们依然会去点赞,有时也去转发。因为喧嚣中就很容易产生自我假设期待。
在耳濡目染中,我们渐渐开始羡慕起他们的生活,慢慢相信只有走出去我们的眼界才会开阔,慢慢坚定视野决定生活的质量。
可是,如果细想,会慢慢发现——是我们所选择的视角,而不是去了什么地方,最终决定了我们身处何处。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视野决定了生活的质量,这大概没错。但对视野的理解往往比较狭窄和简单,好像觉得做的事情越多,去的地方越多,见的世界越大,越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知道幸福是什么。
可实际生活是不是这样?这个答案要见仁见智。
在我看来一个人最大的困扰其实是无法安静下来跟自己相处。这也许和很多人理解的快乐不太一样。
被称为“世界互联网之父”的凯文•凯利是新科技的狂热代言人,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凯文自己却不使用智能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视。他有时会到亚洲的一些村落旅行,一去几个月,不带电脑,这么做是为了要扎根现实世界。凯文说过一句话,“我尝试保持与各种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住我是谁。”
诗人、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在他的游吟生涯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赢得了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就是这样一个本应永远在路上的莱昂纳德,却选择了来到美国西部加州的鲍尔迪山禅修中心,过上一种静止的生活,努力简化自己的生活。
在作者去拜访他的一周时间里,这个六十一岁已经尝尽世间各种欢愉的男人,就在一个空无一物的禅室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度过了七天七夜。科恩说他用冥想的方式获得了一种专注的快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种极为深刻、诱人和精彩的娱乐。冥想中包含了最为真实的体验。”他到这遥远而又静谧的地方居住,并不是出于虔诚或是追求纯洁,这只是他能找到的最为实用的办法,目的是摆脱长期困扰自己的迷茫和恐惧。科恩似乎拥有过一切,而竟然是在抛弃了这一切之后才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每个人在骨子里,其实都需要一个留白的空间,一个停顿,就像一段音乐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与自己独处,并爱上这样真实的自己。也许是面对这信息爆炸世界最好的姿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