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朋友或者同事们有聊过关于程序员是不是青春饭,有没有年龄歧视的问题,我也有很明确的观点和论据,但是一直没有动手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直到前两天看到了一片文章,终于下决心写一下了。
尤其从互联网行业兴起开始,关于程序员是否是青春饭的话题一直都有争论,一部分人认为人应当按照跟随自己的兴趣来工作,技术牛逼了自然不缺有人要;一部分人觉得程序员就是青春饭,年龄大了就没有人要了。
一般这种情况下,作者都会保持中立,然后给出一句,而我恰恰不是这样,我基本上是同意后者的观点。
年龄歧视,从来就不是中国特色
前两天看到的那篇文章的标题叫做《Java 之父求职被嫌年纪大,硅谷公司现在喜欢“小鲜肉”,不爱“老古董”》。对于美国各大公司如何对程序员年龄歧视的例子请自行点击链接看文章,这里只引用其中的一句话:
科技公司愿意聘请年轻人,不仅因为年轻人更便宜,还因为湾区的科技公司并不相信从业者们“久远”的经验和履历。
我有一些猎头和人事部门负责招聘的朋友,他们对我也很坦白,虽然招聘的要求上没有写,但是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一定会看年龄,比如普通程序员(包括大家认为的高程,主程),超过30岁几乎就不考虑了;技术leader,架构师35+就不考虑了。
做企业跟做生意一样,都需要控制成本,让收益最大化,在哪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当一个人对于企业来说的性价比(注意,是性价比,而不是你技术的高度)已经不值得被雇佣的时候,就是会让其离开的时候了。
程序员的出路在哪?
在我的周围有这么一种观点,先这么过着,等到了35岁敲不动代码的时候(其实真不是你能不能敲的动,而是你的性价比不高了),自然会知道去做什么。
其实我一开始也天真的认为,其实程序员在年龄大了以后会有很多出路啊,比如做管理层,比如转行去做生意等。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吴军的《智能时代》,这本书里就有这么一段,大致是这个意思:不要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个世界不是童话故事,没有必要给你一个如意的结局,很多人从被淘汰的技术中解雇出来,是根本无法找到工作的,企业也表示不愿意招那些人,于是美国的一段时间里,一个有收入的人平均需要养活5个没有任何收入的人,而且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个事实会越来越残酷。
毕竟能够上管理层的,或者是跟对创业公司上市后一夜暴富的,终究都是少数人,这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一个人拿小概率事件来权衡自己未来的经历,这样是不是很不合适,甚至很傻。
我该怎么做?
之前听过吴晓波频道的一段观点,他的观点大致是这样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多传统行业甚至非传统行业中的员工未来会被机器所取代,未来具有四种能力的人可以不被淘汰: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人格魅力的能力,创意的能力,决策的能力
在互联网领域中有一个岗位十分锻炼一个人的这四种能力的,那就是产品经理。
互联网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每个公司每款产品都需要具有自己的个性;每次的大版本更新都应该有一两个创意的设计或者功能;产品经理在跟各个部门以及领导描述产品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人格魅力;在决定产品应该保留哪些功能和设计的时候,就是锻炼自己决策的能力。当然,也有很多的产品只是画画原型图,也是混一天是一天。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立即转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呢?当然不是!!!我认为任何一个岗位只是进入一个行业的切入点,我们最终只有洞察整个行业的脉络和走向,才能在这个行业游刃有余。技术,决不能仅仅只关心技术,产品经理也不应该不关心代码,未来我们也很有可能走向其他岗位,甚至是其他行业,而我们之前的经历就是我们身上的一个标签,如果之前的路走的坑坑洼洼,没有做的很出色,那么后面的路,别人也会认为你走不好。
在我看来,其实也没有必要恐慌未来的事情,因为该来的迟早要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