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靖难之役以及明成祖五次亲征北伐,朱棣之后的两位帝王仁宗、宣宗进行仁政统治,就是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在仁宣之治继承和发展下,明朝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粮仓充实,百姓生活安居,国力相当的强大。仁宣之治的时间不长,两位帝王总共十年时间,但是影响确实很大。
盛世之后就是乱世,英宗年少继位,幸好有内有张太后压制,外有三杨辅佐(杨荣,杨士奇,杨溥),所以政局还是稳定。造成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在这时被张太后压制的死死的,丝毫不敢过分。当然,在张太后、三杨相继去世后,罪魁祸首王振便跳了出来,盛世开始走下坡路了。
王振公公不是普通的太监,明朝太监不大识字,但是王公公入宫前可是教官,满腹经纶,而且入宫后在英宗身边。很有权势、很有文化,相当于太监团队中的白天鹅。权势滔天,结党营私,铲除异己,大肆贪污,王公公逐渐膨胀起来。
瓦刺部落的逐渐强大,成为明朝北方的一大隐患,王公公不但不设防,而且与瓦刺的朝贡关系的越来越密切。瓦刺贪得无厌,派出越来越多使者,以获得明朝更多的赏赐。王公公由于有也先的贿赂,所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不知怎么的,王公公居然一反常态,对瓦刺的使者团进行克扣,导致使者不满。也先得知后,派出五路军队南下。
王公公比较有野心,读书读够了,希望在统军方面也有所成就,所以怂恿英宗亲征瓦刺,由于是御驾亲征,所以队伍很是豪华。与英宗和王振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
瓦刺深知不能与明军硬拼,所以诱敌深入,引诱明军到大同。同行大将纷纷觉得瓦刺有诈,但是王公公却觉得瓦刺害怕自己。在前线传来惨败的消息后,王公公才害怕了,于是撤军。但是王公公不打算就这么回去,他想顺路回自己老家炫炫富,就这样王公公放弃了入关最近的紫荆关,绕道宣府。由于拖沓,明军士气低落,瓦刺军队也已经包围了明军,而此处便是土木堡。
瓦刺诱骗明军,假装议和,就这样王公公再次被骗。瓦刺全歼明军,皇帝朱祁镇也被俘,罪魁祸首也是罪有应得,死于乱军中。
土木堡之变,明军仓促出师,进退失据,全军精锐京城三大营,毁于一旦,勇将重臣多人战死。英宗皇帝被俘更使朝野震动。明王朝遭遇到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严重危机。同时,瓦刺军队也是南下包围京师,借着朱祁镇的名号,将明朝作为取款机。而此时,明朝内部另立皇帝,面对瓦刺的包围,于谦站了出来(这位从未参军的人但是指挥战争却是厉害),同时各地的勤王军队也来到了京师。即将到来的京师保卫战,将决定明朝的走向和于谦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