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塑造的世界一样,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另一部《美丽新世界》令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阿道司-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比起《1984》中老大哥注视下的世界,更让人难以抗拒,因为比起抗拒苦难,有谁能抗拒幸福呢。
在万邦国,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程序设计出来的,依照等级分别是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埃普西隆。阿尔法是最高等级,聪明漂亮,做统治者和指挥者的工作,埃普西隆是最下等的一类人,批量生产,矮小丑陋,做下等工作。但是他们都被程序设定是幸福的,各自所在的等级都是最好的。通过睡眠教育等一系列实验控制人们的思想,让人产生不用大脑思考的应激反应,像按钮一样,一按就播放。
全世界没有饥饿,疾病,苦闷,没有衰老,直至突然死亡,甚至连死亡都被设置像正常的生理现象一样,没有悲伤等一系列情绪,“人人彼此相属”,如果你长期只于同一个人交往,会被认为不正常,直升机是人们的交通方式,每个人干完当天的工作会领到几片嗦麻,它是一种麻醉剂,让你享受至高的欢愉,特定的时间,人们去打障碍高尔夫,享受真空震动按摩,观看感官电影,服用性激素口香糖。
整个世界最核心的幸福就是,不受限制的性交自由和嗑药的快感。
全书关键人物有四个,伯纳德,具有一定"个人性",想要活出真正的自我,又害怕被社会抛弃,害怕被鄙视,一度试图赢得大家的尊重,在最后可以抵抗的时候因为害怕而放弃;
亥姆霍兹,是个作家,与伯纳德是"美丽新世界"里难得的知己,两个人都具备“个人性”,想要对这种体制进行反抗,想要逃离。与伯纳德不同的是,他宽容,在伯纳德因为受到别人的欺负而发泄到他身上时,他也是坦然接受朋友的牢骚,爱护着朋友,正如伯纳德所说,“朋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我们想施加而无法施加于敌人的惩罚,他们能够以一种较为温和也较为象征性的形式接受。”他也很勇敢,顶着被抛弃的风险在最后一刻与野蛮人约翰共同抗争,最后被流放到荒岛上;
野蛮人约翰,母亲是新世界的人,出生在野蛮地印第安村落,对野蛮地人的生活习性,信仰等都根深蒂固。后来被伯纳德带回“美丽新世界”,看到新世界里种种不可思议,难以接受的事情,认为一切太疯狂,“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显然他愿意选择后一种,一个人住在灯塔,最后因为人们对他的骚扰,意识到自己的“个人性”消失之后,不得不自杀了;
穆斯塔法,当年跟其他三个人一样,但是因为在幸福和“个人性”之间选择了幸福,成为了新世界的元首之一,并试图说服约翰,“你只有在年轻富足的时候才能摆脱上帝,独立自主无法让你们安全抵达终点。然而,我们现在既年轻又富足,我们抵达了终点,随之而来的是什么,显而易见,我们摆脱了上帝,宗教情感将弥补我们的一切损失,但我们没有任何损失要弥补,宗教成为多余的东西,如果年轻时的欲望都可以满足,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寻求欲望的替代品?如果我们自始至终都能从古老愚蠢的行为中获得享受,为什么要寻求消遣替代品?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在活动中能会的愉悦,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寻求安宁?我们有嗦麻,还需要什么其他慰藉?社会如此有序,还有什么必要追求永恒?”
整部小说描述了三个世界,第一个是约翰出生的野蛮地印第安村落,那里的人们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性相似,人们都是胎生动物,有父亲母亲(这是在新世界的人看来淫秽的词语),有耶稣的信仰,不同的是那里肮脏,落后;第二个是约翰来到的“美丽新世界”万邦国,这里文明,先进,人人没有思想,只有欢愉的享受;第三个是最后亥姆霍兹和伯纳德被流放的岛屿,岛上都是与他们一样具有一些“个人性”特征的人。
作者认为天才的特征之一是反抗,穆斯塔法和伯纳德反抗真实的自我,约翰和亥姆霍兹反抗外部的世界,四个人里只有穆斯塔法反抗自我成功了,其他三个人的失败代表了整本书的悲剧基调。
没有独立思想就没有自由,很显然,如果约翰没有到过新世界,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被印第安村落的原著居民排斥的生活,如果伯纳德和亥姆霍兹没有过人的智力,没有更多自由的思想,也许就会跟千千万万由程序克隆出来的人一样,没有思想,只有接受,享受,因为,“文明绝对不需要什么高贵和英雄主义,这类东西都是没有政治效率的病症,在我们这样的有合理组织的社会里,没有人有机会表现高贵或英勇。”
也许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像这“美丽新世界”一样,人人失去自我,没有思想,而天才,就在那些敢于反抗的具有“个人性”的少数人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