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盘大家谈到了规则,然后引发出来一个问题,可否用奖励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因为时间有限,没有深入探讨,我就想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内容写下来分享给大家。
通过奖励惩罚来塑造行为,其实是行为疗法的基本方式,最著名的实现是巴普洛夫和他的狗的实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实验,我在此不再展开了。
所以,奖励,惩罚有用吗?肯定有用,不然也不会存在这么多年了。但是,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奖励、惩罚特别是惩罚有用的前提条件
第一是即时性,就是说,当一个人犯错后你必须第一时间马上给他惩罚。不能延后。
第二次是要做到每次做错事情都给予惩罚,只要有一次没有惩罚,惩罚带来的改变行为的可能就没有了。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闯红灯,我们都知道闯红灯不对,也知道闯红灯会受到惩罚,但是,大家会发现该闯红灯的还会闯,而且,有的人老吃罚单也没有用,就是因为闯红灯不会马上被惩罚,身体根本不会把闯红灯和受惩罚形成关联,还是那就话身体知道了才是知道,大脑知道没有用,同时,不是每次闯红灯都会被抓,这种例外,会成为鼓励大家继续闯红灯的原因。
大家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这两点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惩罚措施往往会无效,更多的是激发起孩子的负面清楚,而不是帮助孩子改变行为。
那么奖励呢?奖励能有效的条件没有这么苛刻,甚至有的时候正是什么时候能得到奖励是一个未知数,反而让人会有更大的行动可能性,很明显例子,赌博,不是每次赌博都会有奖励,奖励的大小也是有大有小,但正因为这种设置会让赌徒更沉迷其中。
但是,还是一句话身体知道了才是真知道,也就是说身体体会到了赌博带来的快感,才是我们能一直继续的原因。
而且,还有两个因素,虽然不要求每次都有奖励,但是是不是的吧必须有奖励,如果一直没有奖励,身体体验到了无数次失望,那么最终还是会放弃这个行为。
而且,身体对奖励的要求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满足这个快感就会消失,奖励的吸引力就会变少,因为奖励而激发的行为也会消失。
还是说赌博,你会发现赌徒往往会越堵越大,如果一个堵场让堵徒每次都输从来没有赢的时候,堵徒也就不会去了。
那么要来快感的前提,大家可以发现,奖励也该紧跟在行为后面,让孩子马上体会到,同时奖励足够大,大到能给孩子带来快感。
这就是通过物质奖励激励孩子行动的前提,这个两个前提也不容易呀,特别是后面一点,孩子对奖励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甚至会因为奖励不够大而觉得自己亏了而放弃原来的行为。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故事,就是一群孩子老是到一个老人的花园去玩,老人很烦躁,想了一个办法,来玩就给他们两元钱,后来有一天老人只给孩子一元钱,结果孩子们很生气觉得自己亏了,就不来了。
你看因为原有的物质奖励,破坏了身体系统本身快乐系统的奖励,当物质奖励消失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时候,反而会让孩子没有了动力展开行动。
所以,任何家长想要通过物质奖励和惩罚来调整孩子的行为,那么真的要慎重。
我说了很多,只是说了不能做,但是家长更关心的是怎么做?
我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需要灵活性,有太多东西了,课题太大了,我时间也不够,考虑也不充分,写一个简单的事情吧,完全是灵活性。
比如抑郁的孩子需要运动,但是无论我用什么办法都没办法带孩子去运动,这个时候我只能用下下策金钱奖励,效果很好,孩子马上动了起来。
但是,同时金钱奖励的坏的后果也马上浮现了,孩子会觉得只要他动你就必须给奖励,对奖励的要求越来越高,然后把运动这件事完全和奖励联系起来,甚至觉得他运动了就是对我们的爱,一点都没觉得运动是他自己的事,是对他有好处的事情。
那么怎么办呢?当时,不给奖励孩子不动,但是给了奖励会出现这些后果。
那我这个人是不怕犯错,不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只看到当下能做到,当下的做法带来的好处,由这个好处带来的问题再解决就是了。
当时物质奖励确实让孩子走了出去,但是当孩子为了一些小小的运动和我讨价还价,要更多利益的时候,我开始坚持我的原则,并告诉他我这也做的原因,强调我这样做事出于爱不是出于我的需要,我如果不爱他我可以也会放弃这样做的,并让他明白这是底线在这里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
同时,我带着他去体会运动的过程,运动过程中身体对变化,情绪的变化,并让他看到他抑郁和他不运动之间的关系,让他体会不运动后是不是病会加重,在整个陪伴的过程中慢慢强化他自身的体验,慢慢让他的身体相信运动本身是他需要的,慢慢淡化金钱的作用。
当然这个过程还在继续,非常缓慢,但是我感觉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最后,我做的是慢慢,减少物质奖励,并维持行动,且让强化身体对感受,有点像戒瘾一样。
这些都是我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慢慢调整,慢慢学习,慢慢尝试的结果,现在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我有看到一些好的迹象。
我不知道这样的例子能否给大家一定对启发,毕竟每个孩子不同,焦点说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在我看来这不光是一个结果,还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行动指南。
只有这样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才不会用本本主义的方式对待孩子,我们才会敢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养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