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到一些人的家里,接触到那里的人,那里的居家环境,那里的家庭氛围,会不由感叹:“这家人的家风真好呀!”
什么是“家风”呢?我觉得它蕴含了很多东西,有我们看得见的,也有我们看不见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想必现在很多朋友都在忙着年末大扫除吧?这再平常不过的清洁活动和“家风”又扯上什么关系了呢?大扫除这件事从表面上虽然只是个清洁的活动,但是它也蕴藏了很多关于“家”这个概念的实质。
小时候的我对年末大扫除这件事非常期待,我期待的不是有活干,而是因为那时候的爸妈不用再出去干活了,他们会留在家里,喜欢那种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长大之后知道那是一件苦力活儿,自然少了期待,多了厌烦。随着有了自己的家庭,静下心来好好体会“清洁”这件事,又觉得这是一年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年末大扫除虽然是一个物理上的活动——让不洁净的空间变为洁净的空间,它也是一个心灵的清理过程,更是一个家人与家人之间的合作互动的过程。“家人合作”便是“塑造家风”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小时候爸妈、两位哥哥和我都是要分工合作的。爸妈、哥哥们负责清理高难度的地方,我则负责一些小物件。这个习惯在我现在的家庭也得到延续。先生负责那些高难度的,比如天花板或者窗户之类的清洁,而我还是负责小物件。有时候他很忙,我也把他那一份也负责了。但是,不管他多忙,我都要给他留一份,哪怕他只是清理一下灶台。至于“做多少”不重要,“做”才是重要的。我觉得一个家的清洁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维护,清洁这件事不只是女人的任务,我不能因为他很忙就全部由自己负责起来。当然,女人注重细节的天性会强一些,自然也会多做一些。这些都可以理解,最重要的是培养夫妻双方有共同分担的意识。
想必很多主妇都了解过日本整理达人近藤麻理惠的整理术,它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修行。当我们学会如何整理物品,我们也会学会如何整理思绪。当我们的空间变得有条理,我们做起事情来也会有条理。我一直以为自己以前那些不整齐的习惯是一种“随性、随意、自由”,相对一些对整齐要求很高的人来说,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乱”的制造者。直到婚后,我们想在所在的城市买房子,看的都是二手房居多,我们进去看的房子几乎都是杂物满堆的。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会对此环境感到麻木,也就是有些人说的“承受力强”,看得下去,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换作另外一些人就看不下去了,非要去弄整齐不可。当我进入那些乱糟糟的房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那种乱是会让人抗拒的,那别人进入我的房子呢?会不会也有这种感受?
于是,在整齐方面我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先生的整齐忍耐度比我低得多,他看不惯一点的不整齐,有改进是因为他的唠叨起了作用。不过,夫妻之间的影响还挺有意思的,我开始学会整齐,他反而开始有些凌乱了。用他的话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愿他不要再继续黑下去。)
随着我去了不同国家不同亲人朋友的家里做客,也见过非常多的家庭摆设和风格,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洁净和整齐。多数外国人的家里杂物会比较少,公共场所,比如厅和饭厅的地方是不会见到杂物堆放的,还有很讲究的陈设。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会感觉到舒服。
当我品尝到洁净和整齐的环境带来的舒适感之后,我也开始对不整齐产生排斥。这就是一种“容忍度”的变化。就好比两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一个人看到地板有一点点脏马上拿起拖把去拖地,而另一个人可能觉得那一点都不碍事儿。当你的“容忍度”发生改变,你自然会做出行动。而刺激这一“容忍度”最好的办法是去体验那些洁净和整齐环境所带给你的冲击,你在那里时候的心境是怎样的?你从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什么?
对于洁净和整齐的习惯,也应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得到提高。洁净甚至是某些宗教里的结训,比如:
阿拉伯语《巴扬经》上训谕:如果有能力,应该每十九年更新家居陈设一次,巴哈欧拉确认了这条训谕。阿博都-巴哈将这一规条和促进雅洁与洁净联系在一起。祂解释说,这条律法的目的是,如果家里的陈设变旧、失去光泽和使人厌恶时应该更换,但不适用于珍稀物品、古董或珠宝。
同时,对人体的洁净也有要求:
要敬畏上帝,做洁净之人。谁衣着可见脏污,他的祈祷便无法达于上帝,天国众灵亦会避他而去。当使用玫瑰水和纯净香水;诚然,自无始之始上帝便钟爱此举,如此你们自身能散发你们的主,那无与伦比者、全智者所期望的芳香。
读到这些训诫,让我想起唐僧取得真经之前要沐浴的场景。洁净是对神的一种崇敬。
除了洁净和整齐,“装饰和布置”同样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绪。在《美好家庭+》一书中的《重塑家风》章节还阐述了“装饰和布置”的重要性。下面这段内容让人读起来很受启发:
致远是个富有洞察力的小伙子。最近他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为什么同处一个城市的两个朋友,他们的家会给自己如此不同的感觉呢?”他说的这两个朋友,一个是与之度过青葱岁月的中学同学彭飞,另一个是工作后认识的得力拍档敏霞。
上周末,彭飞邀请致远到他家小聚。彭飞的家门口贴着个大大的倒福字。他微笑着给致远推开门。走进客厅,迎面而来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幅画,画里面看起来像是一个漂亮的花园,有高挺的松柏、鲜红的玫瑰、五彩的鹅卵石。挂画旁边垂着一幅书法,是繁体的“听”。客厅靠近沙发的角落摆放着一株挺拔墨绿的巴西木。在窗台那边,也摆放着两盆不知名的花草。让人惊讶的是,客厅的正中央,也就是大众化的电视墙,并没有电视,而是一匹类似地毯的挂件,既有那巴西木的墨绿色,也有肥沃泥土的深褐色。墙下面安放着一张细长的褐色木桌子,也没有电视,只是摆放着一些图书、CD和一台CD播放机。“你们的电视呢?”致远问道。彭飞说:“放到房间了,平时不怎么看,需要的话再拿出来。”身处那个环境,致远感到很放松、惬意。这让他回想起一个月前拜访敏霞的情形。促使他回想的关键原因,并不是由于两个家庭提供的食物,而是两家布置传递给他的截然不同的感觉。
敏霞家的大小和彭飞的差不多。那次拜访,是参加敏霞儿子小超的12岁生日聚会。敏霞邀请了不少好朋友和同事。由于过生日,墙上免不了会挂一些气球和彩带。不过还是可以看出平时的布置。整个客厅采用了很多木料装饰。其中一面墙用实木间隔出大小不一的小格子,摆放着各种形状的奖杯和金属、玻璃装饰物。然而,最醒目的还是中央那个54寸的大屏幕电视。正在播放着小超从幼年到童年的照片和视频。整个房间的氛围,给人很强烈的喜悦感。然而,除了这个,致远还感到一丝的紧张。至于原因是什么,致远感觉自己也说不清楚。
书中举这两个人的例子,是为了阐述一个家庭的装饰和布置是“家风”的一种体现,除了会影响自己家庭成员在此环境的心绪之外,也会影响来访的客人。“家风”是一股无形的风,其中一部分是依赖家居的清洁度、物品的摆放和布置而形成的。这就会为什么书中“致远”这个人物感到了很大不同的原因了。
年末大打扫除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反思和整理“家风”的好时机。首先是家人的互作,再来是清洁,然后是重新布置以及断舍离,看看哪些东西是平时很少利用的,可以整理出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这样的一个基本是体力活的过程,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需要。比如,当我看到满衣柜的衣服,我就打消了买新衣服过年的念头;比如,当我看到书架上还有很多未读的书,我就打消买新书的念头;比如,我看到还有很多干货未煮,我就打消了进年货的念头。年末大扫除就像是个显微镜,让你知道自己家里拥有了多少东西,怎样得到合理摆放和安置。这样大搞一场之后,心灵秩序也跟着整齐起来了。我觉得每一年来一次,甚至定期来一次这样的大清洁是非常有必要的。
写到这里,我决定今年要系统地学习整理术。这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嗯,趁着离春节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抓住这个机会好好重塑一下家风吧!祝大家清洁愉快,共同进步!
-本文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