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剽悍晨读分享的《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一书中,我们学到了三个方法:在朋友圈讲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用细节打动他人;教别人你会的技能,让你的朋友圈更有价值;每天晒出一点点,在不刷屏的前提下多展示自己的优点,收获更多机会。
而古典老师又在《跃迁》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代理人”的观点:你本来就要学习,不如顺便在朋友圈碎片化更新:#今天学到了什么#三言两语总结你的新收获并分享出来,慢慢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知识代理人”。
这让我想起了“今日剽悍”,只要你去主动发现、主动思考,总能找到生活中不一样的地方。受此影响,我从以前的随兴发朋友圏变成有意识、有选择地去发,除了一周两次公众号的推文,还会发一些微分享、优秀文章、好书推荐,选择的核心原则就是这个东西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价值?
一直以来,我在朋友圈发的都是一些正面的内容,因为我相信吸引力法则,因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人,因为我觉得幸福可以分享,而痛苦并不会因为有人分担而变少。所以,你看到的朋友圈的我,总是充满阳光、能量满满、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我。然而,尽管不时有人告诉我说会认真看我的每一篇文章,事实上是我在朋友圈得到的回应越来越少。
也许,正如今天的剽悍晨读所说:如果在朋友圏天天都展示出完美无缺的样子,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觉得非常假,不真诚,而且时刻保持这副样子毫无波澜,也没什么看点。
其实,在这个社会行走,并不总是需要坚强的盔甲,有时候,你需要向这个社会进行适当的示弱。而我们仿佛中了朋友圈式生活的毒,打开朋友圈,各种美好,让我们忘记了还有一种示弱式的生活方式:当你处于相对较低姿态的角色时,也许可以收获更多可能。
心理学上有一个“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的模型。这个模型是对人们公开自己程度大小的归纳整理。有些人内向,公开区域较小,他们把这扇窗户关得较严实。另一些人外向,公开区域非常广,他们会主动打开自己的窗户,并且开得很大。公开区域和开放程度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波动。在陌生环境里,大家都互不相识,各自的窗户都很小;我们几乎不公开自己,也不希望对方公开。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安全且有信任感,大家彼此相识,那么公开自己的范围就会扩大一些,我们的窗户也会开得更大。而且,对方对你的开放程度通常也取决于你的开放程度。
所以,我们分享成功的果实,也可分享艰辛的过程;分享成功的经验,也可求助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分享严肃励志的话题,也可发些好玩有趣的东西;分享幸福的瞬间,也可分享失败得来的体会。要知道,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总是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