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长假前的周四傍晚,我在公司电梯里偶遇大老板,就顺带聊起长周末的安排。工作上的几句寒暄过后,大老板冷不丁地突然抛出一句,“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一瞬间我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与大老板的接触并不多,但我曾从老板充满崇敬语气的描述中得知,他是一个十几年来每天上午准时六点到办公室,每天不干满12个小时不走的,及其严苛且投入的工作狂。
他竟然问我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我满脑子都是黑人问号。在我看来,本来已经处于投行这样高压的工作环境中,更是工作狂的大老板,应该无瑕顾及工作之外的所谓“业余爱好”才对。
我支支吾吾地说了一些类似旅游,运动之类的平常人都会有的爱好之后,他突然郑重其事地和我说,他的业余爱好其实是专业摄影,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陪伴家人。当我以为他无非也就是有一个顶级相机,随便拍拍照而已的时候,他顺手就给我看了一下他自己的工作室照片与网站。不得不承认,的确是相当专业的水平。
在那一瞬间,我也蓦地想起同样是工作狂的,我的极客老板,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表达他对构造和木工的狂热。他在家里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树莓派集群,每天在网路上搜集分析各类信息发到手机。他还说起下一年的计划是要买一辆废弃的校车,手动切掉车头,将它打造成移动的豪华套房,然后拖着它去游山玩水。
也许稍显不合时宜,但我还是向他提起了那个从对话开始就压抑着的疑问,问他觉得自己的爱好对于工作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爱好上消耗的时间值得么,要是让他重新选择,会把这些时间用来努力工作或者做其它事业么?
短暂的沉思过后,他说了好些话,大概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大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有许多东西值得去追求,然而也有许多东西会让人浮躁与迷失。自己专注与爱好的事物是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它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让你从繁乱的大世界里落地,意识到那些从内心为自身带来意义的东西。
电梯到底,他匆忙地道别说明天再见,剩下我还在电梯里一脸懵逼。
02
我在刚入大学不久时,因着学院活动,社团组织等机缘巧合认识了几位长辈,被带去见识过几次场面,在权贵与企业圈也算是遛过一趟。
那时的我看着他们常常只要一通电话,谈笑风生间就拿下好几亿的项目。
有时风尘仆仆出差归来,说起刚见过的名人高官,接着谈起下午又要拜见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又或是兴致冲冲地聊起刚受邀拜访的某些大企业,对他们引以为豪的商业模式如数家珍。
那时我曾多少次,有一种自己也“在圈内”的错觉,在与他们接触时,竟也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然而随着交流次数增多,每次的光鲜过后,我却觉得越来越沮丧,深感这些东西其实没有一样属于我自己,甚至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论如何都无法企及这等高度。
有位长辈看出我的不安,就和我说:“年轻人见见世面,受受刺激是好的,但切莫忘了自己的生活,切莫忘了自己是谁。”只是那时的我还迷失在各种懵逼里,也没有听进去这些话。
后来由于本身的局限,实质性的交流自然而然也就到了瓶颈。礼节性的拜访逐渐增多,我慢慢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去,回到那些最细碎杂乱的事情里面去,毕业然后飞向纽约,在华尔街落稳脚跟。于是就这样,一步一步走来到现在,梦想都变成现实。
重新回头审视这一切之后,我才真的觉得,人总要经历一个从一无所知,到突然无比浮躁,又到最终沉淀的过程。也许后面这个过程会重复好几次,但让你一点一点,从世间的浮华与喧嚣里沉淀下来的,是内心的小世界。那些让你真正坚守的,是心中最纯粹的爱好与需求,是那些功名利禄之外的事情。
你会不断接触新的圈子,认识牛逼的朋友,在身边的不在身边的小伙伴,结婚的结婚,买房的买房,创业的创业,成名的成名。
无数条时事热点每天在身旁上演,比如这里又开大会啦,那里房价又涨啦,苹果又发新手机啦……我们似乎每天都可以日理万机,让无限的信息从手机与网络中,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
但这么多热闹都是他们的,实际却都与你无关,刻意去保持一种“参与感”只会让自己感到更加浮躁与焦虑。
真正最后属于你的,只有挑灯夜读时掌下的书,工作时桌前敲下的文字,旅行时脚下的寸土,还有从指缝里流过的每一寸光阴。这些属于自我的琐碎,最终将在这个纷乱的世间,构筑你存在最本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