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学生讲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当时差点误人子弟,以为这出自普希金的《自由颂》。虽然裴多菲的这句诗大致上像是口水诗,但是因为有爱情、生命、自由这三大主题。所以一直被传诵。
为了弥补之前差点犯下的文学常识错误,我给学生们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台下孩子们似懂非懂,但是他们对普希金被戴绿帽的经历更感兴趣。
普希金是仁慈乐观的,他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他提出一个必定会发生的假设。
而当生活欺骗了我们,亲爱的梁犊子同学大概会来一句:这操蛋的生活。
而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只想用她的名言来重复。
影片名叫做《珍爱》。是片中这个黑人胖女孩的中间名。
这是一个只有16岁的胖女孩,和性情暴躁的母亲居住在一起。
她有一个先天智障的女儿,叫“芒果”。她肚子里还有一个男孩,因为怀孕,学校开除了她。
两个孩子的生父是她的亲生父亲。她被那个面目模糊的父亲强暴时,她的母亲冷漠地、憎恶地看着。
她渴望学习知识,虽然她看上去愚笨至极。事实上,的确是,她无法认全一个普通的单词。
她渴望爱情,渴望有人能真诚待她。但是生活给她的却是一坨屎。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孩,过于肥胖的身躯。这都是珍爱自卑的源泉。
男孩们毫不留情地羞辱、嘲笑她,而且每每是在她想躲避这些恶意的侮辱时。
母亲失业在家,是个不折不扣的coach potato,指望着救济金过活。她像驱使奴隶般使唤珍爱。动辄打骂。只要她不顺意时,手边的盘子、玻璃杯、任何在手边的物件,都能扔向珍爱。
她憎恨她唯一的女儿,因为她的男友强暴了珍爱。但她把所有的过错归咎于珍爱。
她是被生活扭曲的存在。她是个无力的黑洞,极尽所能地消耗珍爱对生活的热情和期望。
她一边骂珍爱是肥猪,一边强迫珍爱吃她不要吃的饭菜。
而这个处于青春期,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的女孩,在遭受挫折时,会进行幻想。
她有一个英俊的情人。在她的幻想世界中,她是耀眼的明星。她拥有许多为她狂热的粉丝。她肆意在专属自己的舞台上舞动。她的情人总会用狂热的眼神追随她。
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避难所。
这股幻想的力量,正是支撑她活着的动力。
幸运的是,她遇上好老师。还有一群同样生活在底层的女孩。
玛丽娅·凯丽饰演的one teach one机构的教师是影片中被美化的女性角色。
的确非常有气质。她的出场,可以说压抑氛围中出现的一抹亮色。
她可以说是珍爱的引路人。而她是个同性恋。
珍爱得知她是lesbian时,非常惊讶。因为母亲灌输给她的观念中,同性恋是一群无恶不作的群体。但是正是连她母亲这类人都厌恶的同性恋,帮助她并照顾她新出世的儿子,阿杜。
而她的母亲,却是将她当成出气的工具。最终,在一场激烈的殴打中,她与母亲决裂。
她母亲将电视直接从楼上扔向摔倒在地的珍爱。
而胖女孩在老师帮助下,为自己和儿子找到栖息地。通过努力,她在学业上得到进步。
一切似乎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编导似乎深谙生活之道。他让珍爱得上艾滋病。珍爱母亲告诉珍爱,她的父亲死了,死于艾滋病。
而珍爱也得了这可怕的绝症。她内心的剧场开始崩溃。
why me?
这可能是所有遭受挫折的人的追问。遭受背叛,事业受挫,患上绝症。当生活以冷漠的姿态同人类开了玩笑,总会会有一句,why me?
虽然有了两个孩子,但是珍爱还没谈过一次恋爱。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女孩,并没有被珍爱。
但是生活是不断往前的洪流,除了坚强,别无他法。生活推动着众生不断往前。
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看电影。千年前的哲人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也很好解释这点。
居住在洞穴里的人,面对洞壁,洞口在他们的背后。洞外的人与物体的活动,通过一堆篝火的照耀,把影象投射在洞壁上。于是,洞穴人看到了“外部世界投射在他们的面前(墙壁)的影子”,甚至“会误认为声音也是……移动的影象发生的”。
这个洞穴算是人类最早的电影院。
电影正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在其中得到欢乐,获取刺激,有所思考。
当生活欺骗了我们,选择了爆粗口同时,或许我们都能为自己拍摄一出戏。
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