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宋·释普济|编撰
【禅语公案】
世尊因有外道①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②。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③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五灯会元》卷一
【辞语注释】
①外道:佛学术语。梵语ti^rthaka或ti^rthika,巴利语titthiya。音译作底体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其他宗教或教团。与儒家所谓‘异端’一语相当。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三论玄义卷上(大四五·一中)载:“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②世尊良久:这里是指世尊(佛陀)良久不语或沉默的意思。
③阿难:梵名A^nand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被誉为“多闻第一”。阿难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
【赏析解读】
这段公案在中国禅宗历史上有过不小的影响,很有点与“拈花微笑”异曲同工之处。但是,这则公案比之“拈花微笑”,却更加难以琢磨把握。这是她的难处,也是她的魅力~~越是难以把握,人们反而越想试探。越是不知究竟,人们越是跃跃欲试。
那么,这则公案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如果用现代语言翻译,其大意如此:一天,有个佛教僧团之外的修行者问世尊:“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位佛教之外修行的“外道”,以“不问”为问,然后就静静的在那里等着世尊的回答。然而,“良久”过去了,世尊却一语不发。于是,这位“外道”就不由得赞叹起来:“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就是说,世尊啊您真是慈悲,一下子就拨开了我面前的迷雾疑云,让我能够进入其中。再然后呢,就起身礼拜,然后离去了。他走了,但随侍在世尊身边的阿难,又开始向世尊发问了:“世尊啊,那个外道从您这里得到了个什么道理,就满口称赞着离去了?”世尊对阿难说:“他呀,就像世间的良马一样,见到鞭影就知道该怎么奔赴前面的路途了。”
我想,我这样的翻译解说,对于一般的读者,大概也就可以交待过去了。但对于那个别用心的人,却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对于“外道”所提问的那个“不问有言,不问无言”的“不问”之问,我有意的绕了过去,原封不动的留在原处。为什么呢?我思索多日,琢磨再三,也不能真正把握其真实含义。若是仅仅从字面去读,“不问”就是不问。而“有言”或“无言”,也就是“有言语”或“没有言语”。但,将整个公案故事联系起来,又明明的不是这个意思了。那到底是怎么一个意思呢?我翻了下近年颇为流行的胡兰成解读《碧岩录》而成的《禅是一枝花》,里面也有这则公案。但胡氏也很聪明很小心的避开了这个问题,只是在“良久”和“良马”上“哥哥”、“七姐”的饶舌了一番,也就滑溜了过去。如此,就让我引一则佛门中禅僧的公案,看是否会有些消息透露出来——
浮山法远禅师住在会圣岩。一天晚上,他得一梦,梦见自己养了一只青色的鹰。醒来后觉得是一个吉兆。果然,次日晨,义青禅师就来了。浮山一见非常高兴,便请他在会圣岩住下,并建议他参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个公案。
义青将这个公案一参,就是三年。
一日,浮山问他:“还记得我教你参的公案么?说说看。”
义青正要开口答话,浮山一把就将他的嘴给掩上了。
义青当即豁然而悟,倒身礼拜。
浮山见他礼拜,便问道:“你悟到什么玄妙的禅机了么?”
义青道:“就是有也得全部吐掉。”
说到这里,我想我不应该继续饶舌了。“不问”而问也好,“有言、无言”也罢,都是自家灶前的柴禾,烧不烧得着,全看自家的本事,千万别指望他人来给你点火煮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