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海绵宝宝》是在电视上,正好讲的是珊迪破纪录,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海绵宝宝被切成了块快,居然还能组合回去。后来多看了几集。才发现,这是海绵宝宝的自带技能。除了能够重新组合之外,海绵宝宝能能各种变形、搞打击、再生等等,简直无敌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海绵宝宝讲的是深海里各种动物们的故事,因而都是有对应原型的,那真实的海绵也会这样子吗?
可以再生、组合的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在动画片中的形象一直都是一块方形的家用清洁海绵,然而事实上海绵这种生物体型可是各种各样,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乃至瓶装等。只不过我们人类为了方便使用及采摘方便,而将它们切割成了我们需要的形状而已。动画片中也正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才使用的家用最常见的方块形海绵形状,而不是那些个深海里蠕动的壶型。
大家看到图片上的海绵,都是固着在岩石或者其他物体上,感觉就像是海中的花草一样。然而事实上,海绵其实是一类动物,就跟海绵宝宝一样,是需要进行不断摄食的(水中的微小藻类、细菌以及有机碎屑等)。
从进化的角度上来说,海绵可以算上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低等到全身各处没有任何的器官系统分化,如果你把海绵切成像动画中的小块,那么每一块都将是一个全新的小海绵宝宝,而进行独立的生活,把残缺的部分补上并继续长大。
还真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Microciona prolifera(一种橘红色的海绵)和Cliona celata(一种黄色海绵)碾碎成匀浆,再混合到一起。结果发现一段时间之后,这两种细胞居然能各自按照自己的种属重新排列聚合,再次形成橘红色海绵细胞团和黄色海绵细胞团(下图显示的是后人重复的实验,不过还多了一种海绵叫Halichondria panicea,可以看到三种颜色的细胞团已经明显的分开)。这种功能与海绵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分子有关,它们能够帮助海绵识别到同种细胞。
海绵尽管没有具体的器官系统,但是它仍然具有较多的细胞分化:有组成体表的扁形细胞,有能分泌骨针或者海绵质纤维的细胞,也有在内层能够进行摄食的领细胞等等。虽然它们看起来已经有了一点「分工协作」的意思,但是联系并不是那么的紧密,每一项的功能或多或少的只要有一个或数个独立的细胞就可以完成,因此只能说是一种原始的组织萌芽。如果说这有什么好处嘛,就像上文说的,可以保证切成块块之后每一块都能独立生活。
可以变形、吸水的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的另一项特技就是变形,这其实依赖于海绵本身多孔道的水沟系提供的疏松空间和起到形变支撑作用的骨针及海绵质纤维。
所谓水沟系,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海绵上的孔孔道道。我们之前也提到,海绵是一种固着生活的生物,因此它必须要不断地、主动地排滤过周围的海水,来进行摄食和呼吸。最简单的水沟系,水流只要通过一个中间腔就会被排出,这叫单沟系。此外还有双沟系、复沟系,像我们可以用来制成浴球的浴海绵(Hipposongia communis)就是复沟系,管道分支众多,水流从流入孔进来之后还要经过数个管道才能到达中央腔,再由出水口流出。这当然有好处,大大增加了摄食面积,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
孔道提供了海绵宝宝内部变形和吸水的空间,而起到支撑和变形作用的则归功于骨针和海绵质纤维。这两种东西都存在于海绵的中胶层之中,骨针是钙质或者硅质的(具体看不同种属而不同),而海绵质纤维则是一种分支呈网状的类蛋白质。比如说浴海绵之所以能够被用于沐浴和医学上使用,就是因为它的海绵质纤维足够的软,不伤皮肤,同时孔道吸收液体的能力强,能够保持水分。而对于其它一些含有硅质骨骼的海绵来说,尽管会较硬,但是还是可以用来进行工业上的使用。
害怕孤独的海绵宝宝
动画中的海绵宝宝天生乐观,有着派大星、珊迪等好朋友,家里面还有一只叫「小蜗」的宠物蜗牛,但其实海绵宝宝很怕孤单寂寞。现实中的海绵当然也是,作为一种固着生活的生物,海绵多数都是群居在一起。除了同类之外,海绵也因为多孔道的关系,提供给了其它某些生物避难及生活的场所。最典型的就是偕老同穴(Euplectella)。偕老同穴是一种生活在深海的、体型较大的、复沟系海绵,它的四周都布满了小孔,就像网兜一样。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在深海中有一种叫俪虾的生物,这种小虾十分纤弱,它们在小的时候就会一雄一雌结对钻进偕老同穴里面,并在其中生活,如此既能获得安全保护又能有食物。而且,随着两只小虾的长大,它们再也不能钻出海绵,也终会在这个居所里终其一生,所以这也正是偕老同穴这个名字的由来。
以上便是今天关于海绵这个物种的一点小趣事。最后,一张海绵宝宝的微笑,祝大家天天快乐!
本文为特邀科普作者Mr-HH的原创文章,希望你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