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东迁台湾的时间,开始在康熙二十年代,盛于雍正、乾隆年间。这些客家人,以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客家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弱。其次,为惠州府属(包括海丰、陆丰、归善、博罗、长宁、永定、龙川、河源、和平等县)的客家人,约占四分之一。再其次,为潮州府属(大埔、丰顺、饶平、惠来、潮阳、揭阳、海阳、普宁等县)的客家人,约占五分之一强。而福建汀州府属(包括永定、上杭、长汀、宁化、武平等县)的客家人较少,约占十五分之一。
台湾的客家人,有明末随郑氏开台的,这些人大都溶入闽南系统,无法据史加以分辨了。尤其康熙年间从潮州饶平大埔梅县以及漳州南靖平和诏安来台客家人,几乎占了当时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一,但这些潮州客漳州客,由于都与泉州漳州来的闽南人混居杂处,大都慢慢的放弃自己的客家话。
清初到乾隆年间,梅州惠州的「客人」更相继渡海来台,先后定居在六堆、苗栗、新竹、桃园。他们的祖籍有四县来的(以蕉岭、五华为主),有海陆来的(以海丰、陆丰为主),也有少部分饶平、诏安、永定、大埔来的(以饶平、诏安为多)。
这几个客语次方言中,以四县势力较大,所以在台湾四县话几乎成了客家话的共同语了。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主要以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屏东、高雄、云林、宜兰、花莲、台东等县。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桃园县与台北县,但这两个县中,台北县的客家人因为与其他族群混居一起,已看不出客家的特色。目前定居台北的客家人,大都是五十年代由桃竹苗搬来台北谋生的,为了谋生及求得更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大都说闽南话和普通话为主,他们的子女也大都不会说客家话了。
桃园县的客家分布早期一般都说「北闽南客」,但后来连观音、龙潭、杨梅中坜、平镇一带也已渐渐式微。实地去了解当地日常生活语言,可以发现这一带日常用语,已渐渐改为闽南话和普通话了,客家话已退守到家里使用。当年客家话多于闽南语的盛况,已整个逆转过来,除了观音、龙潭、杨梅等较郊区乡镇以外,像大溪、八德、平镇、埔心等地,差不多已成了地道的闽语区。
人口数次多的苗栗、新竹两县,若以人口比例言,新竹县是客家人占全县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县,但总人数比不上苗栗县,更比不上前面所说的桃园和台北县。然而新竹县是台湾海陆客家话的大本营,海陆客家文化语言的保存,就以这里最重要,也最中心了。桃园虽然客家人人口数比新竹县多,但桃园的客家人有四县、有海陆、有饶平,也有混合语四海话出现,因异质性较大,所以保住语言的稳定度,比不上新竹县。
新竹的竹东、横山、芎林、峨眉、宝山、湖口等地,清一色是说海陆话的,语言的同质性很高,所以可以保有很完整的海陆话。苗栗地处偏远,开发有限,外力侵人影响的机会不多,虽然人口也不算多,但几乎都说四县话,同质性非常高。加上四县话是客家话中的优势语言,所以四县客家话在苗栗是全台湾中,客家语言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县市。尤其山线(铜锣、西湖、三义、大湖、公馆、南庄、狮潭)一带,几乎纯一色都是讲四县的客家人聚居,至于苗栗、头份、三湾、卓兰一带的山线区,或多或少有一些闽南话人散居,而且有些地方有说海陆话,所以稳定性不如前面所举的乡镇。苗栗市、头份镇等大城镇,吸收外来信息快,经济商品较进步的地区,也会是改变较快的地区。
六堆在台湾南端,大部属屏东,少部分属高雄(美浓、杉林),由于四周都是闽南话区,所以客家文化的保存愈形困难。难得的是当地危机感很重,所以对客家意识、客家权益,以及对文化的认同也特别强烈,比北部桃竹苗更积极的表现出客家特色。
花东一带的客家人,都是日据时代的后期,桃竹苗及六堆一带客籍人士,由于土地贫瘠,谋生困难,所以又离乡背井,做第二次迁徙。如今花东一带客籍人士仍比闽南人少,但由于聚居一起(如凤林、瑞穗、吉安),而且花东一带信息不很发达,现代化社会没有带来太大冲击,所以客语文化不会像台北、桃园那么快消退。如果肯用心去维护,应该不难保住原有实力,如果随波逐流,任其流失,当然也逃不过两代,都将荡然无存了。